如何提高监狱民警的讲话艺术

时间:2012-06-05信息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网作者:

改造罪犯的工作是一门重塑灵魂的艺术,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民警运用的最直接、最频繁和最方便的手段就是讲话,即语言表达。改造工作的实践证明,民警为了顺利开展改造罪犯工作,就必须学会运用讲话艺术。无论是集体讲话,还是个别谈话,始终作为监狱民警的一项基本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落实“首要标准”和提升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监狱民警的讲话艺术?笔者结合工作体会,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民警讲话艺术的要求:

第一,民警的讲话艺术表现为知识性要求。教育改造改造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民警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即要学识广博。这不仅是对民警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民警讲话艺术素养的基础。因为,讲话艺术是口才的体现,不是能耍嘴皮子,它是真才实学,以学识为基础。民警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艺术,发挥自己同罪犯在知识上的“落差”优势,并得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使罪犯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改造效果。

第二,民警的讲话艺术表现为思维品质的要求。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民警讲话艺术的效果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确定性、逻辑性和敏捷性三个方面。思维的确定性品质,要求民警在各类讲话活动中,主体突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完整,切忌表达上的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罪犯在理解上产生歧义。思维的逻辑性品质,要求民警讲话要有条有理、前后照应、论证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警的讲话钳住罪犯的思想,成为宣传真理、批驳谬误的有力武器。思维的敏捷性品质,要求民警在复杂的改造环境中,其言语表达应做到临场不慌、遇惊不乱、从容镇定,并面对罪犯抵赖、狡辩、发难和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在短瞬间采取随机应变的对策,而不是目瞪口呆或训斥辱骂罪犯。

第三,民警的讲话艺术还表现为对情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为,民警对教育改造工作的充沛热情和对罪犯关心的诚挚真情,以及对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强烈责任感。没有情感的讲话,将会是苍白无力、毫无吸引力、感染力。只有发自内心的话,才能进入罪犯的内心,只有情动于衷、直抒胸臆、融情于理的讲话,才能激起罪犯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理解、认识上的共鸣,起到感染和催化的作用。

第四,民警的讲话艺术对态势的要求。语言表达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表达的效果。民警作为执法者,其讲话的言语表达态势必须是庄重的,从眼神表情到行为举止,都应该是自然得体、准确大方,切忌轻佻、滑稽的态势出现,以维护执法者及其语言表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掌握提高民警的讲话艺术的关键环节:

(一)要融情与理。由于各种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一般地说,与自己的思想态度相吻合的,即听起来比较舒服的东西、引起共鸣的言语,是容易接受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化效应”;反之,与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相吻合,听起来不如意的言词,则往往会遭到抵触和拒绝。只有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同化效应”,教育才能起效果。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民警(主体)对罪犯(客体)进行情的渗透、情的沟通。有了“情”,才能从本质和主流上看到他们蕴藏的内在积极性,以极大的耐心,循循善诱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改造工作,而教育主体对客体的这种“情”,又必然换来客体对主体的信任心理。这样,他对主体所讲的道理才能乐意接受,可见,心灵是在交流中得到沟通的。管教民警的这种“情”,在塑造人、造就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只要通过“情”,才能进入罪犯的心理,达到内化。

(二)要言之有理。改造罪犯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讲道理。首先,民警一定要准确地把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造对象结构、特征的变化,对理的认识标准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要坚持并不断发展自己把握真理,充实并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严格掌握政策、法规,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使罪犯心悦诚服,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澄清思想、促进改造。

(三)要有启发性。言之无物,空洞的说教,往往解决不了罪犯的思想实际问题。只有讲一些实际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他们才听得进去。同时,要注意从他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使之知荣辱、明善恶、辩是非。从而认清犯罪危害和根源,启迪良知,充分调动罪犯的思维,使他们在开到中受启迪,在思考中受教益。

(四)要加强信息量的密度。所谓信息量的密度,是指有充实的讲话内容。要做到这点,必须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被教育者的情况。这是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即要预先设计讲话提纲,对讲什么、怎么讲,出现“卡壳”怎么办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五)要有机敏的应变才能。在对罪犯开展教育的活动中,无论是集体讲话,还是个别教育,既是情的感召,又是智的较量。不可否认,大多数罪犯是愿意接受教育改造的,但也有少数人故意捣蛋,有的故意出难题,“掂”民警的“份量”;有的甚至提出非常棘手的问题,出民警的“洋相”,民警既要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又要善于运用政策和法律的武器,据理力争,开展针锋相对的说理斗争。做出落落大方、无懈可击的回答,使罪犯理屈词穷、低头认错。要做到这一点,要求管教民警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娴熟的业务专业知识,较强的自控能力,更需要机敏的应变能力。

(六)要注意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往往会增强说理的有效性。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仅恰当地表达了内容,而且给人一种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容易引起罪犯的兴趣和注意,留下难忘的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去追求趣味性,以免冲淡所讲的道理。

(七)要注意讲话态度。民警讲话的语言和态度应该是文明的体现,对罪犯改造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果民警不注意讲话的态度和方式,对罪犯言语粗鲁,不注意文明礼貌,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考虑讲话的效果,只能使罪犯望而生畏,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八)要注意讲话方式的灵活、多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引起感知注意时,刺激强度相对比较大的、复杂多变的、运动的东西,则比较容易使注意维持长久。因此,在同罪犯讲话时,应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暗示式、探讨式、迂回式、进攻式等等,而且各种方式可交替使用,相得益彰。

提高讲话艺术应掌握的规律:

民警的讲话艺术,是一门科学,是有其深刻内涵和规律性的,探索并掌握其内在规律性,对促进教育改造工作至关重要。

(一)循序性规律。人们的认识都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的过程。我们对罪犯开展教育活动,也必须循序人的这个认识发展规律。在摸清罪犯情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罪犯思想改造发展变化中的主要矛盾,依顺序、按层次、分阶段、按环节,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差异性规律。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罪犯亦然。由于他们的经历、性格、心理特点,犯罪性质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罪犯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教育时,要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层次和要求,尤其是在个别教育中,更应如此。

(三)连续性规律。所谓连续性是指罪犯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罪犯开展教育,必须坚持经常化、系统化,长期不懈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才能为质变打好基础。讲话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通过讲话的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才是最终目的。如果断断续续,不下苦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势必影响教育效果,导致“功亏一篑”。

应注意的问题:

(一)民警要注意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对罪犯的教育是一门社会科学,是集教育者思想、情操、理论、知识、修养等综合性的因素于一体的。语言艺术是最直接的外化表现,民警处于改造罪犯的第一线,其一言一行,对罪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民警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二)要善于掌握时机。一个教育时机的出现,往往是与某个具体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影响罪犯改造情绪和心境的因素。由于罪犯的心绪、心境常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