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熏陶 提高首要标准

时间:2012-06-05信息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网作者:

(通讯员王刚)道德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精神文明的核心,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历来重视德治,世界上很多古代国家都以信仰、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唯有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道德的调节与支撑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服刑人员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监狱系统工作的传统。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耻教育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打下重新做人的基础。

服刑人员之所以违法犯罪,道德缺失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公民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一要用传统道德教育服刑人员,把德拉过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位一体。儒释道的核心是道德,也就是中国圣人自古以来所讲的“以道治国,以德化民”,作为长期以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儒家思想更是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儒家非常重视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以此作为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人的一生中有三件重大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立德又是最高的、最上的、最重要的。因此,提高服刑人员道德,提高监狱文明程度要善于应用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改造,传统美德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在监狱工作中加以继承和发扬,用礼、义、忠、恕、孝、悌等美德约束服刑人员的行为,升华他们的心灵,用坚强的道德意志,积极提升,勇于实践,促进服刑人员人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开展学习孔子《论语》的内容,让其明白‘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开展学习老子《道德经》的内容,让其清楚德高为范的意义;开展艰苦奋斗教育,让其知道付出才能收获的思想。这是传统教育,也要非常有效的教育,从治本上开始,从源头上治理。

二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感召服刑人员,把德树起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牢记“八荣八耻”,使服刑人员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使服刑人员明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认识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他人的关系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服刑人员“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意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服刑人员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开展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服刑人员科学认识世界,明确人生目的。反思人生教训,端正人生态度,引导服刑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困难与挫折;开展道德修养教育,教育服刑人员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从小事做起,敢于自我解剖,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正确的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充分调动自我改造与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服刑人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服刑人员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使道德的高尚思想和行为逐步转化为服刑人员的自觉行动。

三要用道德操守约束服刑人员,把德用起来。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则是约束人的内心。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不避免的要受到道德和公序良俗的约束和制约,如果一个人做了有违伦常、有违道德的事情,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必然会受到周遭人群和环境的压力,这种“人言可畏”的压力就是道德的约束力。昌吉监狱坚持开展亲情教育,通过会见、家庭走访、通信等方式,用亲人的关心唤起服刑人员的爱心,通过法律援助、政策服务、抢险救灾等多种途径解决服刑人员家庭的困难,唤醒服刑人员的良知。通过民警走访服刑人员家庭,将反映其家庭巨大变化的视听资料反馈给人员,鼓舞服刑人员改造信心,通过教学与实践教育,不断提高服刑人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水平等。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把服刑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对照德的标准深挖细剖,把假、丑、恶要予以严厉的批判,这样服刑人员才能踏踏实实地把荣辱观记到良知的深处。在回归社会后,做一个真正有德的人。这样社会风气才能不断好转,首要标准才能有效提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