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服刑人员患病后心理变化及心理护理

时间:2012-06-15信息来源:江苏监狱网作者:

 在改造工作中有一个服刑人员群体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患病住院罪犯的心理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住院病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其正确面对生理、心理的各类变化,适时调整心态,促进监管安全,本人就一年来在医院从事监管改造工作感受,谈谈不同年龄段服刑病员患病后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简单“护理”。

  一、青年(18-35岁)服刑人员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

  青年服刑人员虽然处于服刑监禁状态,但从生理上仍处于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患病后,尤其是病情相对较重,或一些慢性病,他们对于自己患病这一事实往往会感到很大的震惊。他们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得病,直到真正感到不舒服和体力减弱才逐渐默认。

  青年服刑人员一旦承认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而且富有好奇心,事事询问:为什么打这个针、吃这个药?病程需多长?有无后遗症等等。他们担心疾病会耽误自己的改造,影响自己的生活,甚至对自己将来出狱后是否影响婚姻、前途等存在担忧。

  青年病犯的情绪是强烈而不稳定的,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从自信到自贬,从自私至利他,从热心至冷漠,从兴高采烈至消极失望,皆能在转瞬间有所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待疾病也是这样。倘若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但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青年病人,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产生自杀念头,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青年病犯较注重友谊,具有向群性,尤其在住院治疗的时候,通过实践,在病房的安排上,把青年病员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并消除孤独感。另外,青年病员一般较重视自我评价,自尊心强,任何消极刺激对他们都会是一种伤害。反之,调动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对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都能起良好作用。所以,我们医护人员及监区民警对青年病员要注意多给于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多下病房或监房进行谈话、谈心,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耐心疏导。

  二、中年(35-60岁)服刑人员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

  一般认为,中年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首寻味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年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服刑后,他们的心理在产生落差的基础上,如果又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活动就会尤为沉重和复杂,他们担心自身改造、刑期,担心出狱后自身事业的打拼,担心将来不能给家庭创造经济收入甚至拖累家庭,牵挂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教育等。

  对中年病犯的心理护理,一是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他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改造、家庭和出狱创业的根本。在日常谈话中,也可有意识地给他们介绍一些不耐心治病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对中年病犯的心理护理还要动员其家庭,通过《病情告知》的平台,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尽量减少其在养病治病期间的后顾之忧。再就是利用中年人世界观已经成熟稳定,对现实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强等特点,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地把病治好。

  三、老年(60岁以上)服刑人员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心理上也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为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他们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因此,对老年病人的尊重是医院及监区民警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他们谈话要不怕麻烦,常谈谈他们的往事;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些。老年病犯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实践证明,医院在监狱领导的关心上,通过进监内进行现场病情告知等措施,请老年病犯家属来院看望,带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等,对缓释老年病人的情绪有着重要影响。

  老年病犯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医院及监区还要通过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的医疗服务,使他们支持和配合治疗。老年犯的生活方式比较刻板,看问题也有时固执,除治疗饮食的需要以外,医院还通过营养餐的形式进行调剂,如有的爱吃面食,有的爱吃稀饭等等,平时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

  通过实践,医院一直以来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换来的不仅是病犯良好的心境,做到医患配合,更为关键的是有效的保障了这类特殊群体的监管安全和思想稳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