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宜州监狱梅明俊
罪犯危险性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可能给监狱及社会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也包括给罪犯自身带来的影响改造和正常生活的不确定状态。前者包括抗拒劳动改造、打架斗殴、挑衅、煽动、破坏监狱设施、顶撞辱骂警察、行凶报复、脱逃、闹监、暴狱、劫持人质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倾向及再犯罪倾向;后者如罪犯的自杀、自伤自残等倾向。在近年来的罪犯危险性评估研究中,人格分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但目前利用人格测量进行罪犯危险性评估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本文试就《中国罪犯心理测评个性分测验》(COPA-PI)运用于罪犯危险性评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受行政以上处罚罪犯人格特征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在某监狱2000多份有效的COPA-PI报告中,选取近年来受警告以上处罚,包括各种违规及重新犯罪事项的56名罪犯COPA-PI报告与随机抽取的260名无行政以上处罚罪犯的COPA-PI报告进行比较分析。
(二)一般情况统计结果比较
1、从表1可知,在有行政处罚的罪犯中原暴力性犯罪所占的比例高于无行政处罚的罪犯中原暴力性犯罪所占的比例;表明暴力性犯罪罪犯在服刑期间更易发生违规行为。在年龄、刑期和文化程度方面,有行政处罚罪犯与无行政处罚罪犯没有显著区别,表明年龄、刑期长短、文化程度对是否影响罪犯违规没有显著性。二进宫以上罪犯在受行政处罚罪犯中所占比例高于在无行政处罚罪犯中的比例,表明二进宫以上罪犯在服刑期间更易发生违规行为。
表1 一般情况统计结果
项 目 | 受行政以上处罚罪犯(N=56) | 无行政以上处罚罪犯(N=260)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平均年龄 | 30岁 | 28岁 | |||
暴力性犯罪 | 25 | 44.64 | 93 | 35.77 | |
非暴力性犯罪 | 31 | 55.36 | 167 | 64.23 | |
刑 期 | 短刑期(4年以下,不含4年) | 21 | 37.50 | 110 | 42.31 |
中刑期(4年以上,10年以下,不含10年) | 27 | 48.21 | 120 | 46.15 | |
长刑期(10年以上) | 8 | 14.29 | 30 | 11.54 | |
文化程度 | 小 学 | 28 | 50.00 | 125 | 48.08 |
初 中 | 25 | 44.64 | 117 | 45.00 | |
高中及以上 | 3 | 5.36 | 18 | 6.92 | |
犯罪次数 | 一 次 | 44 | 78.57 | 223 | 85.77 |
二次及以上 | 12 | 21.43 | 37 | 14.23 |
2、从表2可知,受行政以上处罚罪犯中暴力性犯罪(抢劫、伤害、强奸)所占比例达44.64%;盗窃犯罪占26.79%,二者相加达71.34%,表明暴力性犯罪和盗窃犯罪在服刑期间发生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其次为涉毒犯罪占7.14%。
表2 受行政以上处罚罪犯犯罪类型统计 | ||
犯罪类型 | 人数 | 百分比(%) |
抢 劫 | 16 | 28.57 |
伤 害 | 7 | 12.5 |
强 奸 | 2 | 3.57 |
盗 窃 | 15 | 26.79 |
涉 毒 | 4 | 7.14 |
其 他 | 12 | 21.43 |
3、从表3可知,使用暴力的违规类型如行凶报复、打架斗殴等在抢劫、盗窃、伤害等犯罪类型中发生比例较高。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类型,在盗窃和伤害、涉毒等犯罪类型中发生比例较高。轻生、自伤自残的违规类型集中在抢劫、伤害、盗窃等犯罪类型上。脱逃这一重新犯罪由于样本只有1个,难以作出特征性判断。
表3 违规类型与犯罪类型的相关 | ||||||||
犯罪类型 | 使用暴力(行凶报复、打架斗殴等)(N=29) | 拒劳动改造、破坏监管秩序(N=23) | 轻生或自伤自残(N=5) | 脱逃(N=1)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抢 劫 | 12 | 41.38 | 1 | 4.35 | 2 | 40.0 | 1 | 100 |
伤 害 | 3 | 10.34 | 3 | 13.04 | 2 | 40.0 | 0 | 0 |
强 奸 | 2 | 6.9 | 0 | 0 | 0 | 0 | 0 | 0 |
盗 窃 | 6 | 20.69 | 9 | 39.13 | 1 | 20.0 | 0 | 0 |
涉 毒 | 2 | 6.9 | 2 | 8.7 | 0 | 0 | 0 | 0 |
其 他 | 4 | 13.79 | 8 | 34.78 | 0 | 0 | 0 | 0 |
(三)各人格因子得分情况比较
1、从表4可知,有行政处罚罪犯与无行政处罚罪犯的人格因子平均分情况无显著差异,表明总体上人格差异不明显。但有行政处罚罪犯异常人格发生率在几个因子上表现显著。人格因子标准分,凡大于等于60分和小于等于40分为人格异常。其中内外倾(PD1)、情绪稳定性(PD2)、冲动性(PD4)、报复性(PD6)、自信心(PD9)、焦虑感(PD10)、聪慧性(PD11)等人格因子上出现异常的比例有行政处罚罪犯高于无行政处罚罪犯。有行政处罚罪犯的异常人格(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突出表现在内外倾(33.93%)、情绪稳定性(19.64%)、冲动性(23.21%)、报复性(28.57%)、焦虑感(17.86%);标准分小于等于40分的有情绪稳定性(25.0%)、冲动性(17.86%)、自信心(19.64%)、焦虑感(17.86%)、聪慧性(16.07%)。表明有行政处罚罪犯比无行政处罚罪犯更外向,更情绪不稳、更冲动、更具报复心、更有焦虑情形;或者对违规事情和处罚更无所谓、更淡漠、更自以为是。
2、从表5可知,使用暴力类违规罪犯在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焦虑感、聪慧性等人格因子上发生异常(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7.93%、31.03%、24.14%、31.03%、20.69%、34.48%、20.69%。表明使用暴力违规的罪犯外向、情绪易变、冲动鲁莽、报复心强、自卑感强、焦虑不安、聪慧性差的较为多见。
以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罪犯在内外倾、同众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人格因子上发生异常(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的比例较大,分别为34.78%、21.74%、34.78%、30.43%、13.04%(另有21.74%标准分小于等于40)、17.39%(另有17.39%标准分小于等于40)、21.74%。表明这类违规罪犯人格倾向于外向、随大流、易受挑唆、支使、冲动鲁莽、报复心强、自卑或自以为是犯罪思维模式明显的较多。
以轻生、自伤自残方式违规的罪犯在情绪稳定性、报复性、同情心、自信心、焦虑感等人格因子上发生异常(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的比例较大,分别为40%、40%.60%、20%、40%。表明这类罪犯人格异常倾向表现为情绪易变起伏大、报复心强、易走极端、同情心差、冷酷、自卑感强、焦虑不安、思想包袱重的较多。
脱逃重新犯罪罪犯,样本只有一个,在犯罪思维模式和报复性上人格异常。
3、分析各违规类型罪犯的异常人格因子结构发现:使用暴力而违规罪犯的异常人格因子结构中,1、2、4、6、9、10即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焦虑感等因子,有3个以上异常的情形较多,含有这样的异常因子组合结构比例达到62.07%。
以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罪犯,其异常人格因子结构中,1、3、4、6、9、11、13即内外倾、同众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因子有3个以上异常的情形较多,含有这样的异常因子组合结构比例达到47.83%。
以轻生、自伤、自残方式违规的罪犯的异常人格因子结构中,2、4、8、9、10即情绪稳定性、冲动性、同情心、自信心、焦虑感等因子中有3个以上异常的情形较多,含有这样异常因子组合结构比例达到66.67%。
脱逃犯罪的罪犯,有一个样本,异常人格因子组合为13/6,即犯罪思维模式与报复性因子异常。
表4 各人格因子得分情况比较 | ||||||||||||||
人 格 因 子 | 平均分 | 大于等于60分 | 41--59分 | 小于等于40分 | ||||||||||
有处罚 罪犯(N=56) | 无处罚 罪犯(N=260) | 有处罚罪犯(N=56) | 无处罚罪犯(N=260) | 有处罚罪犯(N=56) | 无处罚罪犯(N=260) | 有处罚罪犯(N=56) | 无处罚罪犯(N=260)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内外倾(PD1) | 55.50 | 54.22 | 19 | 33.93 | 56 | 21.53 | 34 | 60.71 | 188 | 72.31 | 3 | 5.17 | 16 | 6.15 |
情绪稳定性(PD2) | 50.86 | 49.93 | 11 | 19.64 | 38 | 14.61 | 21 | 55.36 | 168 | 64.62 | 14 | 25.00 | 54 | 20.77 |
同众性(PD3) | 48.98 | 48.44 | 6 | 10.71 | 37 | 14.23 | 40 | 71.43 | 164 | 63.08 | 10 | 17.86 | 59 | 22.69 |
冲动性(PD4) | 50.32 | 50.53 | 13 | 23.21 | 53 | 20.38 | 33 | 58.93 | 171 | 65.77 | 10 | 17.86 | 36 | 13.85 |
攻击性(PD5) | 51.16 | 51.27 | 5 | 8.93 | 31 | 16.92 | 43 | 76.79 | 178 | 68.46 | 8 | 14.29 | 51 | 19.62 |
报复性(PD6) | 51.27 | 49.65 | 16 | 28.57 | 44 | 16.92 | 28 | 50.00 | 155 | 59.62 | 12 | 21.43 | 61 | 23.46 |
信任感(PD7) | 49.05 | 47.51 | 8 | 14.29 | 40 | 15.39 | 39 | 69.64 | 158 | 60.77 | 9 | 16.07 | 62 | 23.85 |
同情心(PD8) | 53.86 | 54.91 | 9 | 16.07 | 81 | 31.15 | 46 | 82.14 | 179 | 68.85 | 1 | 1.79 | 0 | 0.00 |
自信心(PD9) | 49.00 | 50.07 | 9 | 16.07 | 59 | 22.69 | 36 | 64.29 | 164 | 63.08 | 11 | 19.64 | 37 | 14.23 |
焦虑感(PD10) | 51.34 | 51.03 | 10 | 17.86 | 40 | 15.38 | 36 | 64.29 | 185 | 71.15 | 10 | 17.86 | 35 | 13.46 |
聪慧性(PD11) | 50.61 | 52.57 | 10 | 17.86 | 57 | 21.92 | 37 | 66.07 | 182 | 70.00 | 9 | 16.07 | 21 | 8.08 |
心理变态倾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 48.50 | 48.81 | 2 | 3.57 | 19 | 7.31 | 52 | 92.86 | 241 | 92.69 | 2 | 3.57 | 0 | 0.00 | |
犯罪思维模式(PD13) | 51.89 | 51.42 | 10 | 17.86 | 65 | 25.00 | 41 | 73.21 | 169 | 65.00 | 5 | 8.93 | 26 | 10.00 |
表5 各违规类型罪犯人格因子得分超出正常值情况
人 格 因 子 | 大于等于60分 | 41-59分 | 小于等于40分 | |||||||||
使用暴力类 | 抗改、破坏监管秩序类 | 轻生或自伤自残类 | 脱逃类 | 使用暴力类 | 抗改、破坏监管秩序类 | 轻生或自伤自残 | 脱逃类 | 使用暴力类 | 抗改、破坏监管秩序类 | 轻生或自伤自残 | 脱逃类 | |
N=29 人 % | N=23 人 % | N=5 人 % | N=1 人 % | N=29 人 % | N=23 人 % | N=5 人 % | N=1 人 % | N=29 人 % | N=23 人 % | N=5 人 % | N=1 人 % | |
内外倾 | 11 37.93 | 8 34.78 | 1 20.00 | 0 0 | 16 55.17 | 14 60.87 | 4 80.00 | 1 100 | 2 6.9 | 1 4.34 | 0 0 | 0 0 |
情绪稳定性 | 9 3 1.03 | 1 4.35 | 2 40.00 | 0 0 | 15 51.72 | 16 69.57 | 2 40.00 | 1 100 | 5 17.24 | 6 26.09 | 1 20.00 | 0 0 |
同众性 | 3 10.34 | 5 21.74 | 0 0 | 0 0 | 22 75.86 | 15 65.22 | 3 60.00 | 1 100 | 4 13.79 | 3 13.04 | 2 40.00 | 0 0 |
冲动性 | 7 24.14 | 8 34.78 | 1 20.00 | 0 0 | 16 55.17 | 13 56.52 | 2 40.00 | 1 100 | 6 20.69 | 2 8.7 | 2 40.00 | 0 0 |
攻击性 | 2 6.9 | 3 13.04 | 0 0 | 0 0 | 22 75.86 | 18 78.26 | 5 100.00 | 1 100 | 5 17.24 | 2 8.7 | 0 0 | 0 0 |
报复性 | 9 31.03 | 7 30.43 | 2 40.00 | 1 100 | 12 41.38 | 13 56.52 | 3 60.00 | 0 0 | 8 27.59 | 3 13.04 | 0 0 | 0 0 |
信任感 | 4 13.79 | 3 13.04 | 0 0 | 0 0 | 19 65.52 | 18 78.26 | 5 100.00 | 1 100 | 6 20.69 | 2 8.7 | 0 0 | 0 0 |
同情心 | 4 13.79 | 3 13.04 | 3 60.00 | 0 0 | 25 86.21 | 20 86.96 | 2 40.00 | 1 100 | 0 0 | 0 0 | 0 0 | 0 0 |
自信心 | 6 20.69 | 3 13.04 | 1 20.00 | 0 0 | 18 62.07 | 15 65.22 | 4 80.00 | 1 100 | 5 17.24 | 5 21.74 | 0 0 | 0 0 |
焦虑感 | 10 34.48 | 1 4.35 | 2 40.00 | 0 0 | 12 41.38 | 20 86.96 | 3 60.00 | 1 100 | 7 24.14 | 2 8.7 | 0 0 | 0 0 |
聪慧性 | 6 20.69 | 4 17.39 | 1 20.00 | 0 0 | 19 65.52 | 15 65.22 | 3 60.00 | 1 100 | 4 13.79 | 4 17.39 | 1 20.00 | 0 0 |
心理变态倾向 | 1 3.45 | 1 4.35 | 0 0 | 0 0 | 28 96.55 | 22 95.65 | 5 100.00 | 1 100 | 0 0 | 0 0 | 0 0 | 0 0 |
犯罪思维模式 | 4 13.79 | 5 21.74 | 0 0 | 1 100 | 21 72.41 | 17 73.91 | 5 100.00 | 0 0 | 4 13.79 | 1 4.35 | 0 0 | 0 0 |
二、COPA-PI在罪犯危险性评估中的运用
(一)在COPA-PI报告中对一般情况的评估。
通过上述样本比较分析,暴力性犯罪类型的罪犯、盗窃犯、二进宫以上罪犯在服刑期间发生违规的危险倾向更大;暴力性犯罪和盗窃犯发生暴力性违规的倾向更大;盗窃、伤害、涉毒等犯罪类型发生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倾向更大;轻生、自伤自残的违规类型集中在抢劫、伤害、盗窃等犯罪类型上。
(二)罪犯危险性倾向的人格因子特征
1、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冲动性、报复性、焦虑感、犯罪思维模式等因子异常(标准分大于等于60分),预示罪犯违规危险性倾向程度大。
2、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焦虑感等人格因子可作为罪犯使用暴力违规可能性的主要分析评估因子;人格因子结构中,上述因子有3个以上异常,可以考虑罪犯使用暴力违规倾向的评估预测。
3、内外倾、同众性、冲动性、报复性、自信心、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人格因子可作为罪犯以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可能性的主要分析评估因子;人格因子结构中,上述因子有3个以上异常,可以考虑罪犯抗拒劳动改造、消极怠工、顶撞警察、破坏设施等破坏监管秩序的违规倾向的评估预测。
4、情绪稳定性、报复性、同情心、自信心、焦虑感等人格因子可作为罪犯轻生、自伤、自残危险性的主要分析评估因子;人格因子结构中,上述因子有3个以上异常,可以考虑罪犯轻生、自伤、自残等危险倾向的评估预测。
5、脱逃危险倾向评估,除考虑犯罪思维模式与报复性因子异常情形外,还要结合其它因子如情绪稳定性、冲动性、焦虑感、聪慧性等进行分析,作出评估。
(三)运用COPA-PI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1、对罪犯进行COPA-PI测试,应按规范要求操作,消除不规范测试对indent:2em;"> 2、确定COPA-PI测试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要避免所需甲犯的测试报告实为乙犯代替作答的结果。二要确定测评报告上说谎指标L值在4分以下,同一性指标S值在3分以下方为有效,若分数高出,该报告应当作废,进行重测。
3、对COPA-PI报告中的各人格因子不能孤立地作简单分析,应考虑各因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注意各因子组合结构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异常因子组合结构分析。
4、报告分析的解释不要机械使用各因子原解??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解释说明,以免千篇一律,不切实际。
5、COPA-PI在罪犯危险性评估中的运用也不应孤立进行,应与其它评估方式,如统计分析、行为观察、谈话鉴别、了解分析罪犯犯罪情况及背景资料等结合进行,互为参考、补充、修正,从而不断提高COPA-PI运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