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直有一个梦,静坐于一间流水环绕的老宅:黛瓦粉墙,红灯高悬,幽深的水道涟漪微微,船娘唱着温婉的歌,唤醒心底最深处的温柔。阿婆在水边浣洗,笃笃的捣衣声轻轻敲打在心头,哗哗的水声摇醒了美梦,潮湿的青石板,泛着丝丝凉意……流动的水、静立的桥、无声的老屋和�乃的小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去过周庄,虽然早有写周庄的想法,可担心囿于文笔浅薄,羞于动笔,把梦里水乡给写俗了,但现在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提起了笔。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油画《故乡的回忆》。后来,此画在纽约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更为有趣的是,后来,阿曼德・哈默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当年十一月,他访问中国,把此画当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由此,中国人才真正知道了周庄,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领略了中国水乡古镇的千般旖旎风情。
地方有志: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桥、流水、人家”。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在乌篷船的徐徐流淌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恬静,感受到那份旖旎。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水,给了周庄生命。周庄的水是灵动的,多情的,像美丽的女子,婀娜秀美,娇羞可爱,让人有一揽入怀的渴求。看,不知什么时候漂来一只小船,船上一对男女,斜斜地歪着,一点点、一点点地漂过了桥的那边去。小船晃晃悠悠穿过一座又一座的石拱桥,掠过一道又一道的青石街。粉墙、黛瓦、格窗、砖檐,一一倒映在水中,划过的桨影又揉碎了一切,斑斑驳驳,深深浅浅,成了一幅幅水墨画派的印象画。
江南的水永远都是甜蜜、柔和的,潺潺中犹如身穿蓝印花布衣衫的女子,略施粉黛,在“咿呀”的摇橹声中插上一束细小的头花,举手投足之间,就将江南的妩媚缱绻抛给了匆匆的过客……于是,我的心灵便开始发芽:“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有水的地方必然有桥,永安桥、太平桥、阳明桥、状元桥……这些跨在清波碧水上大大小小二十几座形态各异的桥,像一个个美丽的花扣,点缀在粉墙黛瓦,红栏花窗。一弯扁舟穿过小桥,轻轻地划开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于是“咿咿呀呀”的桨声便在河面上轻轻飘荡,似乎与那遥远的桨声共鸣,从历史的长河上飘到了眼前,又从眼前越过无法言状的时空飘向更远的地方。桥边,碧水澹澹,扁舟悠悠;岸上,绿树掩映,游人如织……那河畔的金柳,对镜梳妆,是夕阳中的新娘……她们是周庄的缩影,是古镇之神韵。每座桥都静默地伫立在那儿,她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已经站了近千年了,究竟记载了多少男耕女织的旧事,刻下了多少垂髫黄发的变迁?
唐风徐徐,宋韵悠悠。周庄的小巷是宁静的,再多的人也惊扰不了它的清幽。漫步小巷,抚摸着木板门的纹络,仿佛触及到历史的呼吸,仿佛沧桑的历史在这里盘旋逗留。幽暗的陪弄、斑驳的墙面、凹凸的砖路、红红的灯笼,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压抑感,直到穿过绿意的天井,呼吸才开始继续,时间才开始流动。和厅曲径通幽,沈厅庄严肃穆……老式民居一间挨着一间,高低错落,白墙黑瓦,时光在墙壁外表留下斑斑驳驳的印记,抖落了古朴、宁静与清幽,偶尔传来吴娘的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余音悱恻……
周庄特色小吃很多。最有特色的是“万三肘子”和“万三蹄”。据说,此道菜系明代巨贾沈万三创制,其用料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到繁琐的工序,煨煮好后皮色酱红,熟烂适度,风味别具一格,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还有童子黄瓜、虾糟……数不胜数。洗却嘈杂,闲坐亭台,啜一口绿茶,不再忙忙碌碌,纷纷扰扰,从容、细腻,周庄只是一页写满了悠闲的信笺。
一盅清茶,一只小舟,几座石桥,几条小河。没有导游,按照印象,只是写意,我只能表达一些印象式的感受。不过,一句“坐好了哉”,小船便徐徐划过非常柔情的水,仿佛自己还在梦中不曾醒来:我打江南走过,路过周庄,水上人家,枕河而眠!
通联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闻中心 何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