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富阳司法所:落实"四个到位" 突破乡镇社区矫正瓶颈

时间:2012-07-14信息来源:广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作者:

 落实"四个到位" 突破乡镇社区矫正瓶颈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司法局富阳司法所

富阳镇位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城,全镇总人口9.8万人,占全县人口将近三分之一。截止2012年3月底,该镇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62人,其中缓刑59人、假释1人、剥夺政治权利1人、保外就医1人,已解除矫正25人,现有矫正人员37人。从2010年7月开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富阳镇社区矫正工作遇到了矫正人员多工作人手少,矫正人员心理复杂,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影响改造效果等瓶颈。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富阳司法所采取"四步到位"的办法,即社会力量到位,解决矫正工作人手少的问题;心理辅助到位,抓准矫正方向,确保矫正效果;科学监管到位,掌握矫正对象日常情况;帮困扶助到位,帮助矫正对象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通过"四步到位"的办法,实现了全镇矫正人员无漏管、无脱管、无重新犯罪、无影响安全稳定事件的目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到位,解决矫正帮教人手少的问题

富阳司法所现有司法行政专项编制2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该所先后接收矫正人员62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7人,该项工作面临着工作人员少、矫正人员多的矛盾。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配备司法所辅警员。根据贺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给每个司法所配备两名司法所辅警员,富阳司法所面向社会招聘了两名辅警员,根据该项工作的特点,招录了计算机专业和法律专业人员各一名,充实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力量,为社区矫正工作创建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引入各层次志愿者充实队伍。富阳镇社区矫正办注重挖掘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从党员和退休干部、老师中,从表现良好的"两劳"释放人员中,选拔50名矫正志愿者充实到矫正队伍中。注重从矫正人员身边的人群中入手,抓住党员、退休干部和老师做思想工作方面的特长,聘请在矫正人员身边,熟悉矫正人员,并能取得矫正人员信任的党员、退休干部或者老师的志愿者,负责监控矫正人员的日常表现,了解矫正人员心理动态,帮助改造等工作。注重发挥改造表现较好、回归社会后勤劳致富的"两劳"释放人员的作用,让他们言传身教,如聘请刑满释放回来通过安置帮教,现开木材厂和饭店的陈某作为志愿者,让其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教,让社区矫正人员恢复自信心,配合矫正管理工作,积极接受改造,从而提高了社区矫正效果。三是落实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人员。按照自治区司法厅文件规定,富阳司法所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基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较低的情况,县司法局出资为公益性岗位上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费用,司法所用工作经费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行相应的补助,并在平常的工作中真诚相待,耐心指导,做到感情、环境、待遇留人,使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尽快熟悉该项工作,便在该项工作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出点子,全方位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四是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一名司法助理员充实司法所队伍。司法所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方法和要求,目前遇到矫正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从镇里安排一名干部到司法所担任司法助理员,协助司法所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五是充分发挥村委(社区)干部作用,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合力。为发挥村干部的协助管理作用,富阳司法所利用每月25日召集村治安员开会之机,及时掌握各村、社区矫正人员的生活、生产、思想状况,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与村干部共同商定帮教措施,并为村干部每月每人补助20元信息费,以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矫正教育工作到位,不断提高矫正质量

在接收社区矫正人员过程中,富阳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所犯罪行不同,各自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情绪也不同的特点,把准矫正方向。如:受贿被判刑者,心态灰暗,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失落;过失伤害被刑者,心怀怨恨而不甘;盗窃被判刑者,认为对受害者伤害不大,若无其事;未成年犯罪者,自控能力差,容易破罐破摔,灰心丧气。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要对矫正人员心理进行调查,针对不同的心理,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帮教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矫正效果。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体司法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心理学、矫正工作业务等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共对矫正人员进行心理辅导258人次,避免了6名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二是制定矫正方案,因人施矫。对入矫人员,司法所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带领其他人员走访其所在村委(社区)和矫正人员家属、邻居等,全面掌握被矫正人员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和一贯表现等情况,认真研究分析矫正人员的犯罪原因、悔罪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方案。如富阳镇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矫正人员小翁,初中只上了一年多便辍学离家出走,在广东犯下抢劫罪,到富阳司法所报到时,他的情绪十分低落,小小年纪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矫正小组走访小翁的家长、同学、原任教老师和邻居了解他的性格、思想动态等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谈心交流和教育,并且邀请一位与其经历相同、后来成功考取大学并已经工作的志愿者为其现身说法,从根本上消除了小翁思想方面的不良想法及心理阴影,为他树立起信心。看到小翁的转变,帮教小组与教育局、学校取得联系,解决小翁继续上学的问题,现小翁已重返校园。三是分类管理,科学施矫。针对矫正人员相互之间便于交流、便于沟通的特点,本着方便、就近、先进带动落后的原则,把矫正人员按照犯罪类型、居住地及现实表现等情况分为三个类别,根据矫正人员不同类别,到县司法局建立的公益性劳动基地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组织的一些有益活动,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实现了管理科学化、人性化。四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改变矫正人员思想观念。定期组织矫正人员到烈士陵园教育基地,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传统思想教育,重塑他们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运用科技管理到位,掌握矫正人员日常动态

为了有效解决矫正人员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的问题,切实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情况。富阳司法所按照市司法局的要求,在矫正人员中积极推广使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富阳镇辖区内的社区矫正人员80%使用了GPS手机定位系统。要求使用GPS手机定位的社区矫正人员必须与司法所签订《社区矫正GPS定位手机使用协议》和《GPS定位手机使用承诺书》,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采取电话抽查和短信抽查,对定位手机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社区干部协管等方法,弥补GPS定位管理的不足。通过GPS定位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社区矫正人员的脱管失控问题。如辖区内一矫正人员杨某,16岁,其母亲为生计在广东打工,他一人留在富阳镇,没有良好的改造环境,对其成长不利,他想到广东与母亲一起生活,待在母亲身边。但怎么解决既能健康成长、又能监督到位这个问题?为此,司法所对其运用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为其配置GPS定位手机,要求他每星期一早上要电话汇报,每月要书面汇报,必要时,随时通知回来。人在千里之外,仍被监控于股掌之中。使社区矫正工作向信息化、人性化、规范化、科技化发展。

四、帮困扶助到位,预防和减少再犯罪

富阳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要对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困难和没有职业的矫正人员进行帮扶,从根本上帮助其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安心接受矫正,帮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远离可能引起他们再次犯罪的因素。为此,富阳司法所积极深入走访各村、街道,了解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并着手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帮他们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异,各尽其能,各施所长。让他们步入生活正轨,顺利地完成人格重塑,尽早融入社会。

如富阳镇陈某一时冲动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缓刑,赔偿他人几万元,妻子又刚生小孩,眼前的困难让陈某对今后生活没了信心。矫正小组了解情况后,根据他擅长做生意的特点,经多方查找和联系,帮助他在县城盘到了一家洗车场让其经营。现陈某收入稳定,一家生活非常如意。社区矫正人员孙某从监狱出来,父母不在,又没有老婆孩子,生活非常困难,为此,矫正小组与社区干部和民政部门联系,为其办理低保,并对其哥哥进行家访,帮助其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社区矫正人员李某因犯盗窃罪,针对他不劳而获的思想进行教育,并联系其亲属对他进行帮扶,现李某转变劳动观念,开办一个养猪场和种植20亩果树。

目前,富阳镇社区矫正人员都有自己的事业或学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