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白湖分局积极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从根本的道德问题上入手,礼聘省内专家编出一套新颖、健康的“汉礼操”,在服刑人员中普及推广,让服刑人员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重塑道德良知。笔者认为,这是分局打造“一区一品”后,以文化为载体,陶冶服刑人员情操,促其良好行为养成,积极和推进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又一亮点。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易•贲卦•象传》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便是对文化的内涵所作的精辟解释。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兼收并蓄,多元统一,包容和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十七大报告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阐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总体构想”,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吸收中华传统美德的营养,不断推进监狱文化建设,才能确保监狱监管改造工作的持续创新发展,使得服刑人员改造不再走单一模式的老路,而是寻求一条更为人性化和事半功倍的捷径。
服刑人员犯罪入狱,人生观的扭曲、价值观的错位和道德观的沦丧是主要因素。因而,对服刑人员而言,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根本的道德问题上入手,对改造他们的道德思想,重塑他们的道德观念,养成他们的良好行为很有帮助;从最能体现人性的情感问题入手,充分发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感召力量,以亲情唤醒他们的良知与觉悟,这对改变他们的改造态度,激发他们内在的改造动力,强化教育改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有裨益。
鉴于此,作为刑罚执行机关,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通过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借助以中国传统美德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教化服刑人员自觉抵制不良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使服刑人员置身于一种匡扶正义、鞭笞丑行的文化氛围中,逐步实现从“监狱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这是一个现实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以文化人”的作用
“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人”。依靠“文化”的教化和同化作用,可以引导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着眼于修身养性,强化“内省”,提高个人修养品德,以解决服刑人员普遍存在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扭曲、行为规范偏差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的同化作用,营造和谐友爱的场所文化氛围,形成矫治对象群体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解决矫治对象的行为规范失准的问题。在教育、矫治服刑人员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帮助服刑人员摆脱愚昧,而且警示、教育和引导服刑人员,早日脱胎换骨,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一)帮助服刑人员消除消极情绪,树立改造信心。实践经验证明,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减轻服刑人员因刑罚造成的痛苦,帮助其消除消极情绪,树立改造信心,走向悔过自新道路。服刑人员入监以后,内心存在着紧张、焦虑、痛苦、悲观、抑郁、敌对等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民警要耐心地教育、引导他们。在对他们实施“三课”教育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多《三字经》、《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书籍,要求他们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当成每天必修的课程,反省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他人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树立真诚悔改与奋发自新的信心。特别是针对服刑人员特殊的心理,民警要通过儒家思想的“仁”和“义”进行约束、教导,唤醒服刑人员的恻隐之心,认识到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促使他们认罪服罪,安心改造。
(二)帮助服刑人员矫正不良品行,提升道德水平。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洞悉心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服刑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思想根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为人心所固有,但有的人能够学习发扬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的人为环境所陷溺困顿,而丧失道德修养,这也就形成了人品德高下不同。
事实上,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家庭观淡薄、自私、狂妄;人生观颠倒,无视法律、强调“自我”;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吃光用光,身体健康”,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在日常管理教育服刑人员的过程中,民警要围绕“忠”、“孝”、“悌”、“义”等主题,引导他们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陶冶渐染,特别是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诚信、孝道等,就可以帮助服刑人员矫正不良品行,提升道德水平。《论语》记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强调的就是为人处世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虽然文字表述很晦涩,但其道理却十分浅显而深远。
(三)帮助服刑人员矫正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礼、义、仁、智、信”,主张重义轻利、诚实守信、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等。如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民警要经常向服刑人员灌输这些理念,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或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消除对“钱”的顶礼膜拜以及对物质和美色的非分欲望,倡导、引领他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
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也是教育、规劝、矫治服刑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见不贤而内省也”、“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通过反复朗读,熏陶渐染,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蕴涵的道理、智慧等就可以触及服刑人员的灵魂,引导他们剖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沦丧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迷途知返,坚定改造信心,重新定位,重塑自我。
总而言之,阅读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可以唤起服刑人员的良知,促使他们进一步端正他们的改造态度,提高改造积极性;通过劝导他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他们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多看书学习,少无事生非;多文明礼貌,少污言秽语;多反躬自省,少怨天尤人……这对于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文化人”的内容和方法
有位先哲说,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最好的桥梁,而中华传统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目前,分局基本上建立了服刑人员的二级心理矫治构架,有层次、多节点、全覆盖的网络系统,保证了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为运用传统文化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只为抛砖引玉,难免挂一漏万,不期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内容上
――以汉赋、唐诗、宋词、名著小说等古典、优秀国文,教导服刑人员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今天,传承文化,修炼性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一个有品位有涵养的人,让他们在路遇挫折、坎坷的时候坚定信念,找到自己,不会迷失方向。同时深化对服刑人员的“仁”、“爱”、“孝”、“悌”的教育,明确自己的身份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加速自我改造步伐,做一个有丰富情感、奉献和有责任的人,而《三字经》、《弟子规》、《菜根谭》、《增广贤文》、《训俭示康》等就是不错的选择。
――以书法、绘画、国乐等国粹精品来培养服刑人员的美感,提升服刑人员的品味,陶冶情操,锻炼和建立服刑人员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广学博识,强化对服刑人员自我品德的修炼和提升,将德行教化与日常服刑人员行为矫治紧密结合,以行为规范养成促进道德规范养成,以培养良好道德维护所内改造秩序,促进德行教化与日常行为矫治的平衡协调发展。
从方法上
――着力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改造氛围的好坏与否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影响不可低估,古人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大力宣讲经典性名言警句的所包含立身处世的深刻含义,以唤醒服刑人员的良知,矫正其不良恶习、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在人生的长路上增加点点光芒,而在服刑人员的生活区和习艺场所悬挂名言警句标牌就能对服刑人员起到较好的教育警示作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经典名句。
――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并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组建若干个兴趣小组。如《论语》、《道德经》学习兴趣小组,古典文学兴趣小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民族乐器兴趣小组等,引导他们研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让他们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无穷的乐趣,从艺术中得到熏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改造积极性。通过讲“百善孝为先”、“人之初,性本善”等来挖掘服刑人员内心最柔软的亲情,以对双亲的真情忏悔引发到对受害者、对社会的忏悔,从而实现灵魂的脱胎换骨。
――注重体验经典,强化互动交流。在教化方式上,通过开办特色班、兴趣班等形式,强化服刑人员的参与和体验,要求他们撰写学习日记和心得体会,经常忏悔,反省罪行,真诚悔改;同时,监狱民警要定期检查批阅服刑人员的学习日记和心得体会并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矫治方法上要注重启发服刑人员“顿悟”,把道德细节落实在服刑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如在服刑人员床头张贴亲人照片和家人寄语,用亲情的力量鼓励他们弃恶从良,以互动与交流强化矫治效果;选择方式上,可本着“选择性阅读”与“重点性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第一,通读不如精读,本着学习“要精、要管用、要有普世价值”的原则,选择性的阅读与理解。如《孟子》、《庄子》、《道德经》等。第二,抓住重点,突出实效的原则。以学习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主线,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矫治部门的紧密联系。社会心理矫治部门往往拥有最丰厚的资源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通过外引内联、“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监狱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力量,以传统文化精华为核心教育引发服刑人员的内心思过悔罪,以心理咨询矫治为渠道,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矫治工作的最佳节点,为服刑人员打造一个心理倾诉平台,帮助矫治对象走出“个人灰心自卑、亲人伤心失望”的心理阴影,促进服刑人员矫治工作的良性发展。
――教育者道德素质,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改造质量。民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以德育人”的矫治氛围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线民警首先要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原则,善于把握改造和生产的“平衡点”,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做到大处着眼,细节入手,务本、身教、力行、求精,正确处理依法处置与文明管理之间的关系,将“以德育人”与“依法治监”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要求矫治民警在工作细节中“主身行德”,事事谨慎,带动服刑人员对照自身言行,促其自我反省,做到“有则改,无则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服刑人员的灵魂深处。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激浊扬清”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扬弃,审慎分析、过滤和选择,克服“传统文化万能论”和“传统文化无用论”的两种错误倾向是我们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监管、教育、劳动等多种改造手段,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效地服务于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质量。
总而言之。服刑人员作为公民的特殊群体,道德重塑迫不及待。白湖分局开创性地编排、推广、普及“汉礼操”,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实践,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服刑人员寻找“精神良药”,提高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可谓一场“及时雨”。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段,必将感染和浸润着服刑人员的心灵,教会服刑人员学会感恩,培养服刑人员良好的品德,并不断引领他们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向着新生的方向勇敢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