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抑郁症服刑罪犯的管理

时间:2012-07-26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抑郁症真有那么可怕吗?经常听到别人谈论“某某人又从几层楼跳下来了,鲜活的生命瞬间就没了!”的确,这骇人的新闻时常会在坊间不断上演和传播着。甚至是某些人在谈到有关的话题时总是讳莫如深、谈“抑”色变。作为一名看守所的管教,也曾近距离亲身体会到抑郁症服刑罪犯的难管、难做工作、甚至是难以“接触”。

分管的监室有个服刑罪犯王某,起先,大家不知道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按照普通罪犯的“标准”来管理,结果先后调了好几个监室,仍改不了用头撞墙、吞食异物、自伤自残的现象发生。闹得监控民警一值班精神也跟着高度紧张。问题的根源在于做王某的思想工作根本起不了奏效。后王某转至三区,有人提出是不是患有精神疾病之类的问题,到精神病院检查,果然发现是重度抑郁症。

当该罪犯调至我分管的监室时,面对这样一个难缠的“恐怖人”,很多人开始替我担心了,说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别人巴不得甩掉的“包袱”,我们不是心理专家,无法洞悉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和感受。但通过朝夕相处,笔者以为,其实抑郁症患者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是普通的“人”,只是心理比平常人“抑郁”罢了,但其认知、感情、意识、思想仍跟平常人一样。

那么如何来管理抑郁症服刑罪犯呢?查阅了留所服刑人员的历史档案,均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甚至也很少听人说到抑郁症患者的一些详细描述。印象中,抑郁症患者就是“很压抑”、“很悲观”,其它的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了。其实不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用察颜观色来治病,解脱病人的痛苦。同样的道理,抑郁症患者也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和异于常人的心理特征。如何根据其抑郁程度进行心理疏导、“对症下药”,同样可以缓解、减轻其负面的心理效应和身心的痛苦。

罪犯王某表现呆滞、行动迟缓、喜怒无常,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特征,然头脑又极其清醒,对答如流,思维异常清晰,这就有别于“精神病”了。每次我带他到谈话室谈话时,王某都要大哭一场,然后开始抱怨种种不公。刚开始,我有点被吓到了。只感觉头皮发麻,毛孔悚然,不知如何应对。心理一直有种排斥的感觉,“长期这样下去,他没疯,我先疯了。”然冷静下来,不抛弃、不放弃每个罪犯的改造,这是监管民警的职责所在。从王某身上,反映出抑郁症的几个典型特征:喜欢倾诉、常抱怨头痛、彻夜失眠、悲观厌世,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敏感多疑。

确定一个罪犯是否患有抑郁症,当然了,通过表面的观察是不够的,须要作一定的检查。但是患者如有以上几个特征,就要有所警惕了。

要解开王某抑郁的“心理症结”,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入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他的心理诉求,以期缓和他的心理抑郁。王某的家庭,在王某犯罪之前本是非常和睦,但在其犯罪后,家属提出要离婚,面临家庭的破碎,王某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长期压抑,心理诉求得不到渲泄的渠道,导致了王某心理上的异常表现。对于抑郁症患者,找准其心理症结所在,也就找准了一个切入口,很容易轻而易举地就走入他的心理世界。了解他、理解他、让他感觉到了生的希望,在管理上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了。

实践中,通过与抑郁症服刑罪犯的接触,我总结出了几条:一是区别对待,二是善于倾听、三是找准心理症结,四是配合药物加强心理疏导,五是真诚关怀。这对于抑郁症服刑罪犯的管理,显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谈到对抑郁症患者应如何对症下药时,有一点,抑郁症患者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不容忽视。王某原先在别的监室时,由于精神时常恍惚,情绪不稳,时哭时笑,常被同监室的人冷嘲热讽和排挤,其的一些表现合理的诉求都被别人予以误解,甚至将其说成是“精神病”,无形中刺激了抑郁症患者敏感脆弱的神经,加重了抑郁症病患的心理负担。后来该罪犯调换到我监室时,我事先交待同监室他人,不得歧视、排挤,多关心、多帮助。事实证明,换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后,王某显得安分多了,精神也逐渐愉悦了起来。

从这起个案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条规律,对于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是可控制、可管理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真情付出,势必嬴得“不菲”的收获!

监所中的服刑罪犯是个特殊的群体,从调查大部分服刑罪犯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成分。如何减缓服刑罪犯的焦虑程度,防止个别罪犯心理出现异常,威胁到监所的安全稳定,已逐渐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过去那些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常被人说成是“有病”加以歧视,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如今,这种观点虽还被某些偏执的人狭隘的固守着,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咨询的普及度,患有心理疾患的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关心、所理解!可喜的是,看守所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引进了心理干预机制,并先后派出了好几批次的民警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在看守所的过去,这是闻所未闻的。据我所知,目前,全省监所中引进心理干预的看守所还比较少,但毕竟这是大势所趋!从刑诉法的修改、再到政府各项施政政策的出台,都把人摆在了首位,足见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时俱进的引进心理干预机制,它体现了作为一种新型的和谐监所是否文明、进步的标志,也反映了随着社会更加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程度的更高要求。

从王某的个案说开去,笔者以为,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如王某一样,大部分监所也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心理异常的“危险分子”,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如何运用心理干预的机制,在保证监所安全稳定的同时,“挽救”更多心理异常的服刑罪犯,不要让鲜活的生命过早地殒落!正如王某所说的:“我这条命是看守所‘救’的,感谢看守所的民警,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生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