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库勒监狱多举措实现教育管理与社会无缝对接

时间:2012-07-27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近年来,省女子监狱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以强化技能培训、加强信息沟通、开展回访帮教、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罪犯回归社会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管理与社会无缝对接。

 一、多措并举,为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做好准备   一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监狱结合罪犯思想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和出监教育情况,与刑释后就业指导服务相衔接,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加强了一些能够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临释罪犯增强职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后再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寄送法律文书和罪犯信息沟通卡。监狱根据罪犯的犯罪情形、刑期、家庭情况、改造表现以及心理测试情况对每一名临释罪犯开展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并要求每名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写出保证书,会同相关法律文书于罪犯刑释前一同寄送给户籍地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部门。今年以来,监狱还向新收押罪犯的当地政府安置帮教部门寄送罪犯信息沟通卡,及时交流有关信息,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工作的前移。

三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做好与罪犯本人的沟通。罪犯入监后、刑释前监狱民警都及时找其谈话,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思想动态和顾虑、改造及刑释后的打算、对监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并基于此开展个别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改造、重新适应社会的信心。做好与罪犯家属的沟通。罪犯入监后,监狱及时向其家属寄送入监通知书、会见须知、罪犯个人物品管理规定等;联系假释罪犯家属来监接回,告知假释考验期内的注意事项,做好衔接工作;联系临释罪犯家属,告知罪犯刑释的具体时间,希望他们配合做好家庭帮教工作。做好与地方的沟通。罪犯呈报假释前,监狱积极联系当地公安部门等单位,征求地方意见;罪犯刑释前,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地方政府安置帮教部门取得联系,协调做好罪犯出监后的就业指导及安置帮教工作。

二、充分运用电话和网络资源,建立回访互动机制,为实现与社会无缝对接拓宽渠道

一是通过电话与刑人员所在公安机关、街道、司法所联系,了解刑释人员回归后生活、就业、婚姻等情况。上半年,拔打回访电话300余个,了解掌握刑释人员信息198个。

二是听取意见,增强互动。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当地取得联系后,借机大力宣传监狱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重视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监狱努力帮助地方做好刑释人员再教育教育工作。如今年3月,四川籍刑释人员李某,因年岁大,生活成问题,经常为养老问题到处上访,地方政府为此事做了不少工作,电话回访中,经过监狱民警讲明政策,耐心教育后,李某放弃了错误思想,不再上访,并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做小买卖自食其力。

三是注重挖掘,塑造典型。回访过程中,监狱注重挖掘和发现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成功创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典型,邀请他们来监为服刑罪犯作经验介绍和创业报告,激励服刑罪犯走积极改造道路,激发他们树立起重新适应社会的信心。

三、完善制度,构建与社会无缝对接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刑释人员跟踪帮教机制。监狱要求每位刑释人员留下电话号码或通信地址,并于1个月内以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进行回访,了解情况,开展跟踪帮教。对累犯、惯犯类刑释人员建立1个月电话回访、半年再电话回访的工作机制,真正把“首要标准”贯彻到教育转化工作中。

二是建立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沟通机制。监狱定期排查狱内重点控制人员,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可的情况下,计划邀请当地政府部门来监开展针对性帮教;加强与当地政府安置帮教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开设容易学习掌握、容易就业等实用性强的的技能培训,共同帮助解决刑释人员重新适应社会遇到的困难。

三是完善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刑释人员的回访帮教,重新审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评价罪犯教育改造效果;不断总结罪犯教育改造和社会接茬帮教工作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查找原因,创新和改进教育改造方法;将回访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与罪犯刑满释放前的心理评估进行比对、分析,及时改进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量表,不断完善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孙春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