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即使是曾经违法犯罪,身陷囹圄。但是只要能够勇敢面对,改过自新,勤勉作为,同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安徽省白湖分局刑释人员张先明就是其中一位。
早在1999年,张先明向亲人和朋友借钱,依托家乡的资源优势,开办起采石场,专门做矿石生意。采石场刚开办时,由于他诚信务商,深得客户的信赖,很快便收回了成本,还挣了一点钱。但是有钱以后的张先明开始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虽然他的采石场期间也还是经营不错,但是赚的钱也经不起他那样花。于是他就想怎么能够快速赚钱。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就想到了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伙伴。于是,张先明利用客户对他的信赖,与客户签订虚假购销合同,骗取客户的货款。法网恢恢,正当张先明策划侵吞第二笔货款时,一副明亮的手铐戴到了他的手腕上。
2001年1月11日,张先明因合同诈骗罪,被庐江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同年10月13日被投送到安徽省白湖分局滨西监区服刑改造。
入狱之初,面对漫长的刑期、环境的悬殊,今后的出路,他十分迷茫和彷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失去自由的现实,让张先明后悔不已,可世上哪有后悔药呢?
张先明的反常举动被监狱警官看在眼里,挂在心里。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有警官开导他,教育他别被以前的错误击垮,真正的男人是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在监狱民警的谆谆教诲与苦心引导下,张先明坚强地走出痛苦的深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张先明服刑改造期间,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视监规纪律为行动指南,指引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还积极参加劳动改造,从不挑三拣四,不管被分配到哪个改造岗位上,他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并通过平时的劳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水平;同时他积极参加“三课”教育学习,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认真踏实的改造换来了丰厚回报,在监狱民警的认真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张先明先后两次获得减刑,提前三年多刑满释放,踏上了新生的光明大道。
出狱后的张先明在当地司法局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当地科技局举办的科技项目考察团。通过到江苏、浙江等地的考察,张先明感觉蓝莓的种植比较有前途,经济效益也比较好,所以他最后决定种植草莓。
作为刚刚刑释的人员,张先明种植蓝莓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在得知他的难处以后,白湖分局教育科主动和当地的信贷部门联系,按照国家政策,给他提供免息贷款;同时还积极和庐江县科技局联系,给他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不懈的努力,三年后,张先明的蓝莓丰收了,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成功,让乡亲们也想种植蓝莓。他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很多农户现在都种上了蓝莓,逐渐形成了庐江县砖桥乡蓝莓种植基地,使蓝莓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张先明也成了大家眼里的能人、致富带头人。
致富后的张先民雄心勃勃,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他先后在安徽的怀宁县、潜山县、含山县等地都和当地农户合作种植蓝莓。与此同时,张先明还不断寻找其它的商机。他发现家乡人开山后,都要将石块运往较远的加工场做深加工。为什么不自己建一个石子加工场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张先明的石子深加工场也很快就成立了。目前也是初具规模。
几年来,张先明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致富不忘乡亲,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每年主动向国家上缴利税10余万元。2010年初,他看到村里唯一的出行道路破烂不堪,给当地民众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方便群众出行,他出资修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4米的泊油路;为家乡的小学捐款数万元;每年,他都为村里困难户捐款。
致富后的张先明也没有忘记帮助其他刑释人员,目前已经有将近十名刑释人员在他的蓝莓种植基地和石子加工场上班。他也想在近几年发展起来以后把他的基地和工场发展成为刑释人员就业基地。
张先明回归社会能够成功,既有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离不开他在狱内服刑期间警官的教育;张先明新生奋进、艰辛创业、致富思源、感恩社会的做法,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受到广泛称赞;张先明的今天取得的成就也许就是还在狱内服刑的广大服刑人员的明天。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张先明……
作者:尹孜
通联:安徽省庐江县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