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涪陵监狱五监区按照市局教育处及监狱教育科入监教育安排,在新入监的罪犯中开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认真思索,努力创新
五监区按照《教育改造纲要》中“发挥改造环境和监狱文化氛围对罪犯的熏陶作用”以及“不断创新改造罪犯的方式、方法”的要求,自觉地探索入监教育的新方式、新思路。
民警通过深入犯群调查了解,发现新犯中大约占四成的罪犯缺少爱心、不懂感恩。监区领导班子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安排分管领导牵头,组织有入监教育任务的民警认真思索,就如何更好地对新犯进行入监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经过民警的思索及探讨,监区警务会研究,针对新犯的文化、心理特点,决定在新犯中开展以“爱心、感恩、厚德”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监区选调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民警为主要教学力量,抽出时间编写教案,并报主管业务部门审核通过。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五监区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学唱一首歌曲,欣赏一首古诗,选择一句座右铭。在不影响常规的入监教育情况下,充分利用周末、服刑人员的休息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监舍休息时,选派有一定文化功底的新犯相互教授古诗、名言警句;每间舍房的罪犯每晚上轮流由一名罪犯朗读一篇美文;队列训练间隙由民警组织新犯讲一个小故事等等。
民警精心选择了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十首古诗词、十句名言警句、十篇美文,编印成册,要求罪犯熟记,并通过朗读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加深罪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民警对罪犯上课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对古诗词、诚信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将古诗词的本身意义进行了引申,讲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真诚挽救,初见成效
民警将优秀传统文化加工成系统的辅助教育,以达到“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目的。民警不仅在课堂上对罪犯进行教育、引导,还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寓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早中晚开饭前,罪犯不仅要唱几首新学的歌曲,还要背诵经过民警精心挑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古诗《游子吟》--使罪犯明白母爱的伟大与细腻,从而引导罪犯对党、政府满怀感恩之情;“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让罪犯知道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监狱改造期间要讲诚信,回归社会后更要做一个讲诚信、守信誉的有用之人。对罪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陋习的“洗礼”。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七期入监罪犯王某在送给民警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通过民警对法律、形势、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使得自己明白了对与错;更为重要的是监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有爱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
将传统文化植入新犯入监常规教育,为涪陵监狱“监区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对提高罪犯自觉抵制违规抗改行为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