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在省司法厅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省监狱管理局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三亚监狱以落实监狱工作宗旨和“首要标准”为己任,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规范达标建设为推手,大胆创新教育改造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改造科学化水平,全力推动向教育要稳定、向教育要质量、向教育要效益的治本战略,使心理矫治在确保监管安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海南社会和谐和推动绿色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做法
(一)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心理矫治工作创造先决条件
1、抓队伍建设。
三亚监狱按照“精通业务,持证上岗”的用人原则,在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民警中择优选拔心理咨询工作者。一是将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工作从教育改造部门剥离出来,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占用空余监区编制,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置为独立建制的科级单位,配齐配强相关人员;二是监区设心理辅导站,分管副监区长任站长,平均每个监区配备了3名包括站长在内的心理辅导员;三是完善工作制度,核定工作任务。制订了《民警心理咨询师管理办法》,核定每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任务;四是加大激励机制,鼓励民警积极学习业务。对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民警和处理危机干预、处置突发事件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咨询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
2、抓设施建设。
三亚监狱坚持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设立作为监狱文明发展进步的一扇窗口,在设施建设上,坚持“布局合理、专业实用、美观大方”原则,按一流标准建设,打造窗口品牌形象。一是设施超标化。中心建筑面积840余平米,各项功能室总面积480余平米,远远超过部局达标验收152余平米的标准;二是功能齐全化。严格按照部局达标规定,设置了个案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验与档案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治疗室、中央控制室等七大功能室;三是格局特色化。中心格局、色调、内置布置精心、细致,每一处都凸显矫治咨询功能。个案咨询室设有防护栏与单向可视玻璃,既保护女咨询师的安全也方便监控和观察;四是设备现代化。中心除配齐专用计算机、打印机、心理测量软件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外,还配备了先进的心理自助查询系统、体感音波治疗仪、心理宣泄设备、沙盘游戏设备以及先进的生物反馈仪等硬件设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全力打造平安监狱
1、搭建五个沟通平台,为监管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参加狱情分析会,为研判犯情提供技术参考。近两年来,心理指导中心参加监狱狱情分析会近30次,参加监区犯情分析会20次,从心理矫治的角度为研判犯情提供有参考价值建议17次,其中有8次个案咨询的反馈信息和管理建议为维护监管安全起到了显著效果。二是开展新犯评估,为分管分押提供技术参考。每一批从省新犯训练调配基地分流来的新犯,中心都运用量表进行筛查和评估,对服刑人员心理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心理专档,并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向监区通报。三是建立动态档案,为针对性教育活动提供技术参考。中心每年在押犯中开展一次心理普查,与针对性的心理测量相结合,分析评估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动态心理档案。通过动态心理档案,掌握服刑人员心理路线图,对心理问题的思想问题进行区分,为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参考。四是筛查高危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治。高危服刑人员是监管安全的“杀手”,在开展新犯评估和建立动态心理档案的基础上,中心通过对服刑人员不同时期的心理把脉,筛查出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两年来,中心共筛选出高危服刑人员35人,通过心理咨询和矫治有明显转变的28人,对预防监管事故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构建三级网络,及时干预化解危机。三亚监狱构建起了由监狱心理中心、监区心理辅导站和服刑人员心理互助员组成的三级咨询网络机构。两年来,由三级网络体系发现心理危机和较严重心理问题隐患23起,除4例被权威精神病鉴定机构确诊为精神病外,其他19起因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全部成功化解。
2、发挥三种作用,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修桥铺路。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调节剂作用。中心通过《心理导航报》、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等宣传手段,举办心灵手语操、心理情景剧等比赛手段和课堂教育等形式,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自2009年起,将每年三月份定为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月期间中心心理咨询师下到监区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现场答疑解惑。二是开展个体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镇定剂作用。三亚监狱是高戒备度重刑犯监狱,关押高危状态服刑人员较多,他们随时有可能因受社会因素、家庭变故或个人情感等方面影响,制造突发事件,针对这一情况,监狱明确规定凡重点犯必须进行个别化心理矫治的工作制度。实践证明,经个别化心理矫治的顽危犯,其攻击、暴躁和抵抗情绪均显著减轻,在服刑人员改造生活中起着镇静剂的作用。三是开展团体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润滑剂作用。新入监服刑人员普遍存在对环境适应不良和焦虑状态,即将刑释服刑人员普遍存在对出监生活的不安与担忧症状。针对这些服刑人员的普遍性问题,中心积极探索通过运用团体咨询方式解决。两年来,先后开展12个不同主题的团体咨询活动,通过团体咨询,服刑人员心理得以调适,焦虑得以减轻或消除,为更好投入改造或融入社会扫清了心理障碍,起到了润滑剂作用。
3、拓展三项功能,为创新社会管理增砖添瓦。
一是开展家访,化解矛盾,重建和谐美满家庭。两年来,中心利用专业技能参与家访活动,深入服刑人员家中开展咨询9次,使8个家庭破镜重圆或重拾亲情,成功率达89%,最大限度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二是开展出监评估,为“无缝对接”提供科学依据。中心为每名刑释人员做“刑罚体验简评表”、“社会适应分测验量表”以及“重新再犯罪率”等心理测量与评估,将出监评估结果提前以“回归保护建议书”形式寄往刑释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和司法局,为安置、帮教机构和社区提供科学的心理测评结果。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司法部门的好评,为他们做好对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开展回归援助,架起心灵桥梁,送上延续关爱。为深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践行社会管理创新,三亚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心理矫治的专业技术资源,跟随刑释人员走出监狱大门,开展心理辅导,送上延续关爱。两年来,有针对性的对三亚市区的21名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辅导,受到帮教对象一致好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心理咨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当前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为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监狱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省监狱管理局对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视,在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监狱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监狱党委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重视和支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工作,并由一名副监狱长分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则具体负责心理咨询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心理咨询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
心理咨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想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监狱党委十分重视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明确规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民警除了具备从业资格,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有很强的从业责任心。只有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有所收获,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
(三)监区的积极配合是心理咨询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
监区作为集中关押服刑人员的终端,它通过日常的教育改造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早期由监区配备的心理辅导员提前介入,及时做好服刑人员的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使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及时化解。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者,监区可以直接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申请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心理指导中心根据监区提供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服刑人员平时表现,结合各种科学的测试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说,心理咨询工作需要监区积极主动的配合,如果缺乏监区的配合,心理咨询工作将难以开展。相反,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及时地帮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