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林监狱扎根山区58载侧记

时间:2012-09-24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忠诚守责 薪火相传――广西区桐林监狱扎根山区58载侧记

广西区桐林监狱 韦燕华

在群山环绕的桂中山区深处,郁郁葱葱的茶山四季常青。坑坑洼洼的柏油路、依山而建的瓦房、黄色的骑楼建筑与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在风雨中飘摇了58载,这里就是桐林监狱驻扎的地方。在这个目前广西监狱中最偏远的“西伯利亚”,桐林人用奋发图强的顽强意志、忠诚守责的坚定信念,刻画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奉献之歌!

坚守在热爱中薪火相传

“路不平、水不清、灯不明”,“出一趟门,回来一身土和泥”是桐林监狱创建之初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李伯和许多人一样,家里时刻备着一个装着手电筒和简单生活用品的小包,出外勤的时候拿上就能走。衣服两面反复换着穿也是常有的事,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夏天的时候还会结一层盐霜子。“把工作做好了,才对得起组织。”――就是这个朴素的信念,让许多和李伯一样的老警察无怨无悔地始终坚守在桐林监狱这片热土。

“献了青春献子孙”是在桐林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警察对自己的自嘲,然而他们的子孙却是在父辈的熏染下踏上了从警之路,“警二代”、“警三代”的身影活跃在许多岗位,李伯的儿子李波就是其中之一。李波和许多在桐林长大的孩子一样,曾经渴望着到外面的世界去闯出自己的精彩。但最后李波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选择了留下来,和父辈们战斗在一起――“最初选择狱警之路是为了满足父亲的要求。但当我自己穿上警服,面对一双双迷茫的眼神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父亲那样令人敬佩的监狱人民警察!”

身为监区主管改造的副监区长,李波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监管改造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钻研和改进的地方,我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

信念在忠诚中奔流不息

对服刑人员实施监管改造的最大挑战,在于对其思想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引导。2005年,桐林监狱接收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黄某:在来到桐林监狱之前,他因为不服判决已经在看守所绝食66天。躺在担架上,仅靠输液维持生命体征的服刑人员黄某,对于桐林监狱的全体警察而言,不仅仅是对智慧与耐心的考验,更是对能否坚守信念的巨大挑战。“决不能向困难低头”,拼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监狱当即成立攻坚小组,对黄某进行了三天三夜坚持不懈的悉心开导和深刻教育。在黄某绝食的第69天,他终于被成功感化,直面刑罚。如今,黄某已顺利回归社会,奔上了幸福生活的快车道。

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事”,往往会影响他的行为,“察言观色”,是桐林监狱警察在监管环境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运用最频繁最广泛的手段之一。“没有改造不好的罪犯,只有运用不恰当的矫治方式”――从搜集线索、排查狱情、研析对策,到以心交心、情理并用,桐林监狱的全体警察用一腔赤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对“真情教育重唤新生”的坚定信念,灵活运用各种矫治方式成功改造了上万名服刑人员。

辉煌在奉献中历久弥新

由于面临整体搬迁,桐林监狱多年未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警察职工仍然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砖瓦房。依稀可见的毛主席语录,残缺的瓦片,脱落的天花板木条,破旧的木门,潮湿的地面,以及用编织袋做成的天花板,是这些建筑群最鲜明的集体特色;倾斜的物品架,满是锈迹的铁架床,昏黄而且脱落的墙壁,简陋的教学设备,低矮、昏暗的习艺车间,是绝大部分监管区的主体特征。二监区的警戒围墙由于地势下沉和年久失修已出现严重倾斜,早在2007年,全凭一排排简易的木桩子支撑着围墙不倒塌。如今木桩子已被水泥柱取代,但桐林人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依然屹立不倒、坚不可摧。

面对监狱物防、技防条件极度落后的现实,全体监狱警察始终坚持“物防不足,人防顶上”的顽强信念,共同创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近日,自治区司法厅赵波厅长到桐林监狱视察后,对桐林监狱警察职工扎根山区保安全给予了高度评价:“硬件不足,人努力”。

正是对监狱事业的无限热爱,让忠诚守责、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桐林精神在老中青三代警察队伍中延绵不绝:桐林监狱连续10年实现“五无”目标,连续15年无警察重大违法违纪事件发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有3个监区和科室分别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3次;有4名警察被评为全国监狱系统先进个人,8人次荣立个人二等功,还有上百名警察职工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表彰。

2012年12月12日,在大山中驻扎了58年的桐林监狱即将走出大山,奔赴梧州谱写广西监狱东大门的新蓝图。站在新起点的梧州监狱,有信心有决心将桐林精神薪火相传,实现赶超跨越新发展,为打造平安广西、和谐广西贡献新的力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