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监狱积极打造地域特色监区文化

时间:2012-10-05信息来源:四川监狱网作者:

“三江”文化润高墙

――乐山监狱积极打造地域特色监区文化

今年以来,乐山监狱大力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1+5+1”教育改造工作模式,充分挖掘所处地理优势,及时引入融沫若文化、“三苏”文化、佛禅文化于一体的“三江”文化精髓,借势而为,将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以道德规范言行、以文化陶冶情操、以国学洗涤心灵,开辟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改造新路,迈出了走向特色文化监狱的脚步。

――彰显特色:“三江文化”浸润心灵。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乐山监狱在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服刑人员犯罪的根源是传统“仁爱”文化的缺失。如何弥补服刑人员在基本道德方面的缺失是摆在乐山监狱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乐山监狱党委将目光锁定在深度开采身边“三江”文化,将之渗透于监区文化建设,用博大的“三江”文化精神,润物无声中熏陶、感染服刑人员。一是融会三江文化,提炼文化内涵。组织查阅大量“三江”文化史料,将“三江”文化传统与服刑人员改造实际有机结合,提炼出“守规、慎独、修心、涅生”的乐山监狱监区文化精神,作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强大思想支撑,作为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和市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二是引入“三江”讲坛,拓展“文化套餐”内涵。监狱坚持“互动式”教育模式,在服刑人员中大力开展以中国传统道德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借力地方资源,首次将乐山市政府倾力打造的“三江讲坛”移师监狱,邀请乐山著名学者黄德彰教授,为千余名服刑人员讲解国学,教导服刑人员如何运用儒家“修身”理论指导人生,提高修养。三是建立“三江”文教基地,活化教育课堂。监狱坚持“走出去”教育模式,共享乐山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多方建立启思化冥的活课堂,组织30名改造积极分子参观了乐山古城人文景点―嘉定坊,开展了“领略古城文化、感受家乡巨变”主题活动。内涵丰富的三江文化如灵动的清泉在高墙内缓缓流淌,悄无声息中净化服刑人员心灵,呼唤着人性的回归。

――夯实基础:“赏析文化”净化心灵。浓厚的学习环境是染心化人有力载体。监狱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引导服刑人员阅读健康书籍,赏析经典影视,倡导服刑人员立足改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是深入开展“品味经典,陶冶情操”高墙影院活动,每月坚持组织服刑人员观看一部寓教于乐的经典影片,有效缓解了服刑人员改造压力,使他们思想在潜默移化中得到洗涤和造化,从而以更加健康身心投入改造。二是充分利用与乐山市图书馆共建图书室资源优势,把图书阅读纳入 “三课”学习,定时间、定课程、定目标,将阅读渗透到教育改造全过程。各监区踊跃成立了读书会、“品诗”会,大力实施“三名工程”,通过“诵名诗、读名篇、看名著”,让服刑人员全面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举办大型读书征文活动,评选优秀征文,择优刊登在监狱《新航》报,并给予相应奖励。征文活动的开展,为服刑人员搭建了良好学习平台,极大激发了服刑人员学习热情。

――汲取精华:节日文化升华心灵。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是重建服刑人员道德文化的炼炉。监狱依据服刑人员民族、地域和成长经历的特点,着力在传统节日中植入本土文化,不断赋予新内涵、丰富新载体,促使服刑人员在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升华思想,重塑人格。一是弘扬沫若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监狱以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读沫若书,传沫若文化,扬沫若精神”活动,采取参观沫若故居、听报告、写心得等形式,使服刑人员全面深刻理解沫若文化精神,激励服刑人员向郭老学习,做一个奋发上进、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重拾民族文化,增强信念意识。针对藏族服刑人员特殊的文化背景,监狱借助藏历新年佳节,开展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团体辅导活动,讲解藏历新年由来、汉藏交往历史和藏传佛教文化,引导藏族服刑人员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传承军旅文化,增强纪律意识。针对军警履历服刑人员难管难教的实际状况,组织全狱 “军警履历”服刑人员,在“八一”建军节期间,开展了“忆军旅岁月、思新生之路”座谈会,邀请曾有军旅生涯的民警,共忆军旅生活,探讨人生真谛,促使服刑人员不忘当兵生涯,传承当兵纪律,争当改造标兵,弘扬改造正气。

依托乐山厚重的文化底蕴,乐山监狱特色监区文化建设已初露峥嵘。站在历史新起点,乐山监狱正高扬“三江”文化风帆,绽放吐故纳新的时代魅力,大步踏上监区文化建设新征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