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缘,人生随缘。我与坐落在三姐故里的河池学院,随缘便有缘。
在河池学院还是河池师专时,它已是我欲暗送“秋天菠菜”的梦中情人。记得1987年,那年我高考,正是“少年心事当拿云”时,当时的我认为学院触手可及,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努力。然而,天不作美,我没能如愿。或许是学院可选择的“骄子”太多,而我又太不起眼,总之,与之失之交臂,成了我人生第一个坎。
都说过一个坎,人就成熟一分。但我常为自己未能如愿成为学院学子一直耿耿于怀。学院――我曾经最爱的选择,犹如初恋般的感觉,抹也抹不掉,挥也挥不去,乃至多年“此情无计可消除”。直至约莫十年后,为人妻、为人母的我,重新翻开课本,坐在学院的教室里听课。尽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我很快意,我终于成为学院一名学子,函授也没关系,至少圆了年轻时代的梦。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又几近一个十年,我竟然随单位搬迁到了宜州,与学院一桥相望。我常不约而至。走进自己曾经痴心的殿堂,尽管有些记忆模糊了,西校区的教学楼被拆除了,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文化石还在,燃烧蜡烛点燃飞翔渴望的艺术雕像还在展望簇新的理想……一切的一切,熟悉又陌生,但扑面而来的仍总是浓郁的书香和蘸满青春的气息。
岁月流逝,不变的情怀,如果说有些许改变,那便是而今的我独爱学院的桃林,爱到我想要和桃林谈场恋爱,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学院的桃林,莫名打动我的心?扪心自问:或许是的,爱从来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说理由,那也许因为桃林在学院里,桃林是学院的桃林。
学院的桃林,书香盈目,暗香盈袖,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意美,画境美。在我眼里,学院的桃林是晏殊那首叫浣溪沙的小令,尽可享受“小园香径独徘徊”的雅兴;在我心里,学院的桃林是席慕容和舒婷的爱情诗,款款深情;在我脑里,学院的桃林,可比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桃花岛,大有“‘桃林’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侠骨柔情。在桃林,不必说一句话,不必找任何理由,只需静静地伫立,默默地凝望,轻轻地吮吸,不论是“小雨纤纤风细细”时,枝头绯红垂露;也不论是暖阳下桃 “自在飞花轻似梦”,灿然的绽放,均是至纯至美的艺术境界。谁说桃是诱惑,是暧昧,是引人非议的言端。我以为,桃是春的魂,是爱的魄,是温柔的色彩,是浪漫的写真。
虽然,学院的桃林不是名家名篇里的重点,也不是名胜古地的点缀,但她接地气,有朝气,旺人气。她不大,但独具特色,自成一格,左右两边,一分为二,多么辩证。所以说,学院的桃花有书香味。更何况,与学院的桃花“相交映”的多是学院学子的蓬勃朝气。或在桃林草坪,或在 “人”字小径,三三两两的学子,或倚或坐,或独诵或群读,同学一群群,情侣一双双,亦是桃林的特色之一。所以说,学院的桃林是“学院派”的。徜徉其中,让人心生“羡慕嫉妒恨”,如我,便是羡煞了美俏桃花,嫉妒学子青年,恨自己青春不再,没有了意气风发,平添了岁月的历事沧桑。
学院的桃林是包容的,尽管自成气候,却没有花开独妍,自嗅其香,不怕梨树扬花领风骚,反与梨花“相寻梦里路”,把香言欢,共催春生。在桃林,桃红梨白,亦是一道美风景,不知抢了多少镜头,醉了多少眉目,所以说,学院的桃林,美在共生和谐。
学院的桃林更无“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无奈,一分清香有一分清香的洒脱。“人间万事细入毛”,为人,难免“无奈被些名利缚”,也难免“无奈被他情担阁”。在学院的桃林呆着,是件愉快的事。即便百般无聊,也可享受“坐看云起时”的悠闲。所以说,学院的桃林有 “桃花源”的气息,富含养心情愫,让人放得下尘世喧嚣,洗净铅华还心本真。
面对桃林,我想说《还说爱你》:“除非目光 不再在你坐过的地方徜徉 否则 我不说”。但我怎能不说:我想和桃林谈场恋爱,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人生有缘,人生随缘。我深深知道:即便我属于学院,属于学院的桃林,但桃林也不属于我,只属于学院以及三姐故里的悠悠岁月……
201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