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艰辛路 浓浓挽救心
―重庆市凤城监狱二监区成功转化危顽犯张某纪实
当听到监区长宣布监狱对罪犯张某撤销危顽犯的决定时,我的心不由得颤动了一下。回想起两年前的他即悔恨又仇视,即悲伤又凄凉,即冲动又懊恼。是什么让他平静了下来,是什么让他接受了现实,又是什么让他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心结不开 只知发呆
张某,男,因犯强奸罪于2011年投入重庆市凤城监狱二监区改造。
2011年1月,刚进监区的张某和其他罪犯一样,过着早上出工下午收工的改造生活,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异常之处。但他独来独往,“金口”不开,时常一人发呆的反常行为,逐渐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周围的罪犯也向民警反映:张犯每天都完不成劳动任务,有时还面对操作机器傻笑;有时一个人在床铺上坐着,半夜三更也不睡觉;有时一个人站在监区院坝的垃圾角落,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这一切迹象表明张治洲有问题,难道是因为他的“强奸”罪名感觉丢人,还是因为有心结,没有找到解开的方法。监区民警多次试着与他沟通,希望从中找到原因,但都一无所获。
自我封闭 认识偏激
至投入监区改造一个多月以来,张某几乎整天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王国。有时周围的人和他交流,他都是三言两语草草结束。当互相谈起案情时他更是避而远之,尽量不涉及自己。在他看来自己是无药可救了,自己深爱多年的女朋友居然控告自己强奸,而自己却无力反驳。家人的劝告他不听,亲人的关心他不理,义无反顾的要和女友从归于好,结果弄得身陷�图。他偏激的认为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但是又不甘心。他甚至对社会产生了仇视心态,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对他的家人不公平,一时间失去了对所有人的信任。他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异类,所以不愿与别人接触。
耐心沟通破防线 集思广益寻“病根”
监区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找到罪犯张某反常表现的根源,监区专门指派管理他的民警与其天天进行长谈。通过认真开导、细心教育之后,张犯终于放松了心里防线。他表示自己现在很苦恼,对这次判刑入狱很是想不通,“她是我的女朋友,怎么能告我强奸呢?我现在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家人,感觉自己罪大恶极却又找不到源头,我恨她但又恨不起来,突然间锒铛入狱,丢尽了亲人的脸。我不知道这三年时间怎么过,对我来说太慢长了,有时想死的心都有了。”面对“千头万绪”的张某,民警开导他要冷静。而他却说“我明白你们说的道理,但我现在就是冷静不下来,感觉头脑完全不受我控制,不停地想起以前的事情,我的头都快炸了,我快要疯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张某如同一块铁板,没有丝毫的改变,但民警从他那断断续续,上句不接下句的回答中终于提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为了从根本上挽救这个“迷路的羔羊”,2011年2月底,监区决定召开专题分析会,总结张犯的情况,寻找转化的方法。全体民警认真分析,集体会诊,一致认为该犯的道德观念还是好的,自我意识还健全,只是突然地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自己被判刑与家人的关爱形成强烈的反差,内心存在几个心结,即:一是觉得自己很冤,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女朋友反而告自己强奸。二是这次入狱给家人蒙上了一层阴影,无法面对。三是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找到了原因就看到了希望,监区领导明确指示,集监区之全力,充分发挥教育改造罪犯所用各种方式方法的积极作用,尽一切可能把他转化。从此二监区的全体民警就踏上了转化罪犯张某的艰辛路。
教育谈心去偏激
针对张犯的偏激思想,监区要求包教民警时刻关注并及时正面引导。因此分队民警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定期对张犯开展教育,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对其不正确的观点进行辨析,激发他正常的思维方式,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就他“认为自己很冤,想不通自己的女朋友为什么告自己强奸”这一观点进行认真分析并巧妙引导,首先让该犯详细回忆了与女友的交往过程。该犯称“我与女友谈了5年恋爱,中途因自己到昆明读书,从此两人的关系开始变淡,那段时间发现女友有变坏的迹象,所以经常打电话劝她,但她不听。后来女友提出分手,我不同意,于是回来找她挽回感情,最后就发生了这件事。”了解前因后果之后,民警抓住了关键问题,询问他挽回感情是否成功。该犯沮丧的说了两个字“没有”。因此民警进一步指出既然你的女朋友主动提出分手,你又没有挽回感情,是否说明她不愿与你交往了。该犯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应该是吧”。既然别人不愿与你交往,那就说明她不想和你发生任何关系,既然不愿发生任何关系而你又要求发生关系,那么你这样的行为就构成了强奸的要素。张犯似乎认识到了其中的微妙,反问了一句“那她为什么还要出来见我呢?”民警见他的思维跟了上来,抓住这句话说:“难道愿意出来见你就能支持你的观点吗?也许她是想当面给你说清楚呢。”此时张犯陷入了沉思,他的表情明显轻松了许多,直到谈话结束也没有再提出疑问。针对张犯“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了”、“想结束自己苦恼的人生”等偏激观点,民警同样采取这种方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锋,张犯的偏激思想得到了有效控制。
心理咨询促平静
面对张犯因不断的思考问题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这一难题,监区决定对他进行心理咨询。在全面了解该犯的浮躁心情是因为缺乏引导,但面对民警自制力较强等状况之后,具有二级心理咨询证书的民警夏鹏决定采用“正面疏导”与“适时刺激”并用的方式帮助张犯回归平静的心态。他逐步引导张犯抛出浮躁的思绪,告知其“快乐也是过一天,烦恼同样是也过一天,何不让自己快乐一点呢?”。同时引导他接受“只是去想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永远都存在”。经过反复的引导张犯逐渐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有勇敢去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张犯表示认同却又感觉无法做到时则采取刺激他的方式,直接逼问他“是不是大男人,是男人就应该站起来”、“有没有骨气,有骨气就应该拿得起放得下”。经过几次毫无退路的逼问,张犯哭了,哭得一点都不掩饰,哭得是那样的轻松。从此之后,张犯开始逐渐学习冷静的面对困难。
亲情帮教化忧虑
直到2011年5月,张某终于鼓起勇气给远在昆明的父母写了一封节日慰问信,信中他诠释了一个不孝子愧对父母的悔恨心情,含泪送上了自己最真诚的节日祝福。根据这一情况,监区决定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争取促成一次家人大团聚,来一次亲情帮教,进一步抚慰他的受伤心灵。2012年5月22日,当民警带着张某走进亲情帮教室的那一刻,他的心完全融化了,面对眼前苍老的父母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激动,一下子跪在他们面前放声大哭起来。“我错了,我对不起你们,请你们原谅我这个不孝子”,一句发自内心的忏悔终于说了出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的张父张母同样泪流满面,其实他们早已原谅了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母亲用沙哑的声音动情的说:“不说了,不说了,我们理解你”。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见,彻底消除了张某愧对家人的忧虑,为他的心结再次解开了一道枷锁。
政策宣传指明路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张某对前途一片渺茫这一心结,监区民警不厌其烦的给他讲解有关记功减刑的政策。告知他永远消沉不是明智之举,自己还年亲,家人在等着你,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三年的时间并不长,何况你还有减刑的希望,只要你现在振作起来,认真改造,走记功减刑之路,相信很快就会迎来新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宣传,张某逐渐清醒了头脑,在明确未来前进方向之后,他决定要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回归社会,以此来回报民警的谆谆教诲,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性格冲动 反复无常
2011年7月,张某又一次被叫到了监区办公室。经过详细询问之后得知他与另外一名服刑人员因一本书的所有权而发生争执,在没有认真了解情况之下,他声称别人偷了他的书,以致两人争论不休。经过当天值班民警的耐心教育,他初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停止了争执。可就在离开民警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他们两人又一次吵到了民警办公室,张犯嘴里还不停的说:“就是你偷的,就是你偷的”。闻讯赶出来的教导员立即制止了他的挑逗语言,并指出了张犯的不对之处。同时语重心长的教育他遇事不要冲动,不要侮辱他人的人格,更不要在明白事情原由之后用语言挑逗他人。经过教导员耐心的教育之后张犯羞愧的说:“对不起警官,我知道这次是我的不对,但我当时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请你放心,今后我一定努力控制自己。”
心灵沟通 教育其保持一颗平常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挽救之后,张某的思想包袱终于轻松了许多,刚入狱时的心结也被民警一一解开,可面对眼前慢长的改造之路他又将何去何从,这成了监区彻底转化他的下一个难题。为此监区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民警与他进行心灵沟通,引导他踏上正确的改造之路。古人语男儿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今你就要从最基本的修身做起。民警们充分运用名言警句和历代杰出人物济世良言教导他时刻控制自己的冲动性格,保持平和的心态,修炼自己的品性。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超脱。常怀感恩之心,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常报平常之心,用与世无争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多次心灵沟通之后张治洲终于走出了迷茫,他就像看到黎明曙光的孩子,义无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