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与倾听在心理学层面上是一对孪生姊妹。
倾诉是人们宣泄精神痛楚的特殊方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一曲难唱的歌。遭到不公、被人误解、受到挫折、情场失意、高考落榜、工作不如意等等,都会使人产生苦闷和烦恼。这些苦闷和烦恼如果长期郁积在心头,就会演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损害自己的心身健康,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滋生出不快乐情绪。这时,如果能敞开心扉,将充斥在心头的苦闷、烦恼、痛苦、委屈、冤枉等等,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向同事、亲友甚至陌生人倾吐出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劝导,就可以排淤化结,从而扫清心灵上的阴霾,重获心理上的平衡和人生的支点。诸如此类为了排解郁闷、疏解心结而向他人说说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就叫倾诉。
倾听是一门行为艺术,就是尊重和接纳。具体是说作为被倾诉的对象,认真地倾听倾诉者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不是不动脑筋地随便听听,而是全神贯注、倾心地听。在听的过程中,不随便打断倾诉者的话语,不插入自己的看法。倾听,不单是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而迅速地判断倾诉者的言谈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乎逻辑,以便及时地把握“关键点”,恰如其分地适时劝导。
倾诉的过程也是倾听的过程,两者是在相依相偎、互有所获的氛围中结伴而行的。倾诉的对象很多,既可以是足以信赖的亲人,也可以是言无不尽的知己,还可以是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对亲人和朋友倾诉,可以得到理解和同情;对陌路人倾诉,则完全是一种发泄和排遣。倾诉者尽情投入,倾听者耐心专注。倾诉者看着倾听者耐心专注、忠实信任的样子,心中自然多了些安慰,苦恼愁绪之闸宛如喷涌而出的湍湍急流,源源不断地向倾听者铺天盖地裹来。倾诉出了烦恼、焦虑,倾诉来了如释重负的愉悦心境。看着倾诉者尽情享受、开怀释然的神情,听着倾诉者时而激动,时而忧虑,时而亢奋,时而低沉的娓娓话语,倾听者的思绪也随之游走,在被当作知己的充分信任中得到了满足。漫漫人生路没有了倾诉,人的心理就会不堪重负最终崩溃;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离开了倾听,倾诉者就会找不到宣泄的地方,导致因无人倾听而沮丧沉沦。因此倾诉是发泄之门,倾听是排解之所。
当然,倾听不是随便地听。善于倾听比苦口婆心地劝说更有效。耐心细致地聆听倾诉者叙述自己的苦闷,本身就是对她(他)的安慰和鼓励。只有很诚恳地去听,倾诉者才会有兴趣讲述自己生活中遭遇的不顺心事件。事实上,每个倾诉的人,情绪上都有些问题。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很想找人说说,并想寻求理解和帮助。但同时他们又会担心别人是否能尊重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自己的想法。作为倾听者,如果对倾诉者表露出漠不关心或者不尊重,那么倾诉者就会很黯然失落,心理上的郁闷不但得不到丝毫排解,反而会加重焦虑、忧愁、烦闷等对抗的情绪。
倾诉过程中,倾听者只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专注的神情就足够了,这就像我们看日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当看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要想达到排解郁闷、疏解心结的理想效果,倾听者应把握好尺度,始终保持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这样能够使倾诉者感到轻松自然,可以促使倾诉者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毫无遮拦地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倾听者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很重要。倾听过程中,不能讲这样的话:“你的想法很荒唐”、“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有问题”等。如果倾诉者迫使倾听者非要表明态度不可,那么倾听者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比如可以这样说:“你的心情我理解”、“你说的情况我以前也有过”等。
倾听者要对倾诉者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尊重,意味着把倾诉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心理正常、人格健全的活生生的人对待。尊重倾诉者,不仅是倾听者应具有的素质,也是助人化解苦恼的基本条件。尊重,应当体现为对倾诉者心态现状、价值观、人格等的完全接纳、关注和爱护。但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倾诉者,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文学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里,曾描述过这样一个角色,赶马车夫―姚纳。他地位低下,人生坎坷,命运悲惨、心灵孤寂。在儿子夭折的一个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自己的痛苦。然而一周时间里,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他向坐车的上流阶层及公子哥诉说,不是遭到侮辱就是毫不感兴趣;他向同阶层的看门人及同行攀谈,不是遭到驱赶就是漠然置之。最后可怜的赶马车夫―姚纳,只能对着给他拉车的小母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求得宽慰的动物。尽管小说主要是为了折射当时黑暗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的孤苦无助,但也客观暴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以及找不到倾诉对象的郁闷和苦恼。
让我们肆意倾诉,学会倾听吧!但愿赶马车夫―姚纳,只能对着拉车的小母马倾诉的悲剧不会重演。你听到了吗?喧嚷的尘世中仿佛传来了动听的声音:我倾听着呢,请尽情倾诉吧,那样你会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