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1年度重庆市“十佳监狱人民警察”刘琳

时间:2012-11-11信息来源:垫江监狱作者:

 

有位渴求成功的年轻人这样问一位智者,“同样做一件事,为什么有的成绩平平,有的出色卓越。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智者微笑着说:“心无旁骛,用心做事”。所谓,用心做事才能成事,这也是一位监狱人民警察的人生信条,他就是重庆市垫江监狱七监区(医院)党支部书记、监区长兼医院院长刘琳。参加监狱工作的7年里,先后被监狱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重庆市监狱管理局授予“个人嘉奖”2次、“三等功”2次,并连续6年荣获“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2011年被重庆市监狱管理局表彰为“全市监狱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和重庆市“十佳监狱人民警察”。

怀揣一颗事业心――他敢于担当,坚决不辱使命

“在急难险重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犹豫,谓之为担;能谋划,能创新,能胜任,谓之为当。”这是2011年2月17日晚刘琳同志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所写下的一段话。就在那一天上午,经垫江监狱党委研究,决定将原来管理老残病犯的七监区与监狱医院合并,由原医院院长刘琳担任该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兼医院院长。

熟悉监狱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单位的整合绝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而是两个高风险单位的再次叠加。单就监狱医院来说,要做好对全狱4000多押犯的卫生防疫和疾病治疗工作,就得时刻承受常年面对患病乃至死亡罪犯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现在又增加了385名具有罪重刑长、心理扭曲、敢冒风险、不计后果等特点的老弱病残罪犯。单位合并之后所带来的职业风险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站在单位发展的十字路口,刘琳同志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诚如自己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毅然担起了监狱党委交给他的重任。

合并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面临监区的整体搬迁。此次调整,涉及到监区近400名罪犯的档案材料和个人物品、近50名民警的办公用品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罪犯的上千份基础簿册,搬迁工作复杂而艰巨,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无法弥补的差错。2月17日下午,刚刚参加完监狱任前谈话的监区长刘琳,一回到监区,就立即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重点围绕如何确保搬迁中罪犯不出现意外伤害,如何帮助长年卧床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罪犯和精神病犯的安全转移,如何保证罪犯个人物品不丢失等问题,与新组建的监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民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拟定了具体、详实、细致的实施方案,做到了统筹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2月19日是监区正式搬迁的日子,经过事前的仔细安排和周密部署,在刘琳同志的精心组织下,整个搬迁工作完成得有条不紊,没有出现任何一项差错,没有落下任何一件物品。

完成搬迁后不久,刘琳同志就发现,少数首次管理老病残犯的民警,在逐渐认识到管理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之后,开始出现了消极避让、畏首畏尾、敷衍应付等不良表现。针对这些现状,刘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解这些民警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困惑,他每天都抽出专门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与这些民警真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常谈。在谈话中,刘琳总会用他人的经历或者自己的故事,去引导这些心存困惑、缺少工作激情的民警,鼓励大家锲而不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那段时间,心理的压力确实有点大,当你看到刘监区长这么忙,还抽出时间和我们话谈工作,和我们掏心窝子,帮我们疏导心理矛盾,跟着这样的监区长干,心里热火呀!”一位监区民警感慨地说道。多么朴实的话语,饱含着的却满是钦佩之情。

为了尽快地帮助监区民警尽早熟悉所管理罪犯的综合情况,刘琳同志和监区班子成员一道,带领监区管理经验丰富的8名一线民警,分成了4个调研小组,采取集中查阅档案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开展个别教育等方式,详细地分析了监区罪犯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记载。同时,还根据民警管理经验、性格特点、处事方法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了监区民警,并为监区重点罪犯、危顽罪犯指定了责任民警进行“一对一”的管理教育。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监区民警就掌握全面了罪犯的所有特征,实现了管理教育的“零缝隙对接”,不但提前实现了合并后的平稳过度,而且还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重心,有效推动了监区工作的有效运行。

怀揣一颗感召心――他严于律己,时刻率先垂范

2011年6月24日下午,由七监区(医院)和九监区共同举办的监狱“第三季度监区流动课堂”座谈交流会上,一位青年民警作了发言,他说:“我所在的七监区是一个务实、尽责、和谐的团队,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积极主动,扎实认真,一直都在为教育改造好老残病犯付出着辛勤的努力。”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民警如此由衷称赞所在单位?又是什么力量团结着监区民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作为单位负责人,刘琳同志又在这个团队中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呢?细细找寻,我们得到了答案。

他,以务实的作风感染人。同事们都说刘琳像头“铁牛”,有着用不完的劲头。只要走进他的办公室,随时会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桌案一旁总是摞着一堆法学、医学书籍或各类管理教育簿册、记录本。无论是对监区的狱情分析、安全隐患排查、罪犯的个别教育,还是对罪犯疾病预防、危重病犯的会诊抢救等工作他都亲自组织,带头落实。尤其是面对搬运病死罪犯尸体、送火化、善后事宜处置等苦难险重的任务,刘琳总是冲锋在前,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庄严承诺。2011年4月,监区罪犯龙某突发脑疝,虽经垫江县人民医院全力抢救,但因病情危重无效死亡。龙犯死亡后医院要求将尸体搬出病房,时值凌晨1时左右,从病房四楼搬到底楼,医院搬尸工要价1000元。正当大家有些不知所措时,刘琳站出来说:“我来吧,我是学医的,我不避讳。”在他的带动下,他和副监区长董军、生卫干事刘翔三人一起把龙犯的尸体抬到了楼下,并及时与垫江县殡仪馆联系,把龙犯送到殡仪馆,一切处理完毕已是凌晨4点。

他,以亲和的力量指引人。合并过程中,监区共增加了12名青年民警。他们都是近两年才参加的监狱工作,主要缺乏一线管理经验和狱情敌情的分析研判能力。为了使青年民警们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刘琳同志做了大量实际而有效的工作。一方面,他专门到政治处了解了每名民警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综合表现等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人优势。另一方面,他亲自为青年民警选定了政治素质过硬、直接管理教育罪犯经验丰富的老民警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进行传帮带。此外,他还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民警座谈交流会,每期提供一个主题,或社会热点,或思想形态,或罪犯个案,供他们辨析讨论,并鼓励他们积极撰写各种调研论文、散文随笔、思想报告。到2011年底,12名青年民警中,有的当上了警长,有的成为了业务骨干,有的被评上了年度优秀公务员。

他,以诚挚的关爱激励人。“七监区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工作是缘分,无论是个人或家庭,有什么困难就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要相信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刘琳同志对监区民警常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1年11月12日上午,刘琳在巡查时发现民警陈林表情沮丧。这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陈林刚接到母亲从开县老家打到监区办公室的电话,父亲在农村老家遭遇了车祸,现正在医院抢救,由于老家远在开县,加之急需一笔大额医疗费而心里犯愁。得知原因后,刘琳立即召开了民警职工会议,号召大家奉献爱心。在他的积极倡议下,监区民警职工自发捐款共6000余元。此事也得到监狱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并同意派车送刘琳等人前往慰问陈林的父亲。次日一大早,刘琳和监区班子成员和民警代表一起,带着监区民警职工的一片真情和关爱,驱车200多公里前往开县。在开县人民医院病房,当刘琳把监区民警献出的6000余元爱心捐款放到监区民警陈林父亲的手上时候,躺在病床上的父亲顿时留下了感动的热泪,发自肺腑地说:“谢谢了,没想到儿子工作才半年,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就对他们就这样好。”

怀揣一颗责任心――他忠于职守,始终一丝不苟

“我们的对象就是罪犯,我们的使命就是成功教育转化每一名罪犯。”这是刘琳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实际工作中,围绕老弱病残罪犯的显著身心特点,在监区全体民警的通力协助下,刘琳同志始终坚持公正执法、柔性执法、温情执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化着、管理着、教育着这个“特殊群体”,得到了罪犯及其亲属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自2010年担任监狱医院院长以来,刘琳先后参与挽救危重病罪犯40余人次,成功鉴别和破解25例企图以装病骗取保外就医、逃避劳动改造的“诈病”案例,成功转化12例伪病罪犯和5名绝食抗改罪犯,并保持了连续2年无一例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