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沧桑 迎来辉煌
――纪念重庆市垫江监狱成立60周年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茁壮成长,在新世纪的进取中阔步昂扬……60年栉风沐雨,60年励精图治,60年春华秋实。在60载岁月洗礼中,重庆市垫江监狱与岁月同行,与梦想同行,与实干同行,镌刻了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谱写了一首首流芳的华章,铸就了一段段不朽的辉煌。
创业篇――深山拓荒的艰辛
打开尘封的记忆,历史在永恒中定格。60年前,地处垫江大竹交界的东印山,因为一群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怀揣着对监狱事业执着、热爱和忠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们的到来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952年9月29日,罗家学、张德懋、傅彩培、蒋明裔、俞洪岳共5名民警带领59名服刑人员,从原四川省大竹县城欧家花园启程,徒步跋涉2天于10月1日下午到达了垫江县沙坪乡东印村东印寺,他们随即召开会议,罗家学当众宣布:“四川省大竹区专署公安处直属劳动改造管教队东印农场正式成立”。从此,寂静的东印山一觉醒来,垫江监狱也拉开了他苦难辉煌的发展序幕。
东印山海拔近1000米,四周高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野兽时常出没,人烟十分稀少,没有公路,没有通讯设施,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在这样的环境中,任它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他们在此安营扎寨、战天斗地、风餐露宿,白天,民警们带着服刑人员在荒山上披荆斩棘,开荒造田,辟山筑路,修房掘塘;晚上,就着微弱的煤油灯,民警们或开会学习,或书写整理教育材料,或对服刑人员进行谈话教育。至1954年1月,在短短1年3个月里,农场分别在团竹林、东印寺、落凼沟、袁家沟建立了场部机关、4个建制中队和1个建筑队,开垦荒地346亩,收押服刑人员近968人,迅速打开了监管改造的初步局面,为监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民警们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艰苦创业,始终殚精竭虑,始终尽职尽责,不仅结束了12年无公路运输全靠肩挑背扛的历史,而且较好地完成了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任务。自此,在荒凉贫瘠的东印山上,监狱已经建立了15个中队,民警职工人数达230余人,累计关押服刑人员近万人,一座管理、教育、转化服刑人员的基地已初具规模。
发展篇――跨越时代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针对国家财力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监狱不等不靠,主动谋划,因地制宜,为国分忧,制定了“全面振兴东印,重点发展涪陵”和“由山区向城镇转移,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工作计划,开办了煤矿、制茶厂、机修厂、船舶辅机厂等多个厂矿,更是以革新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创建了“雀舌翠茗”、“东印碧螺春”、“东印毛峰”和船用人力操作舵机、绞盘等享誉大江南北的优秀品牌以及船用“闪光灯控制箱”等国家专利技术,既形成了“经济大发展,效益大提升”的大好局面,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垫江、涪陵两地的美誉度。直辖之后,监狱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引进室内加工项目,基本构建了农业、工业和劳务加工业协调共进的生产框架,较好地保持了生产经济平稳发展态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监狱拓宽发展思路,在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服刑人员劳动力优势,开始了组织服刑人员外役劳动改造,开启了它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结束,监狱在涪陵、丰都、大竹、武隆、邻水等地建立了外役劳动点,涉及采煤、机修、建筑等多个劳务领域,累计产值上千万元。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21世纪,监狱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4月,在市司法局、市监狱局和垫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监狱成功收购四川石油局油建三公司原垫江基地的国有资产。2003年8月,总投资7500万元的新监狱开工建设。2004年,乘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东风,监狱成立了天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服刑人员劳动生产项目的开发。
20多年的时间里,监狱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乘势而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应对了一次又一挑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步入了整体工作发展壮大的春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2002年1月22日和8月2日,原重庆市人大主任、时任副市长陈光国,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时任市委副书记聂卫国先后视察监狱,对直辖以来监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评价。2004年3月8日,时任司法部副部长范方平来狱视察,称赞垫江监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监狱,鼓励监狱积极争创现代化文明监狱。
崛起篇――续写创建的荣光
2006年1月1日,重庆市垫江监狱挂牌成立,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崭新监狱正式投入使用。基于“成功转型”的出发点,监狱党委深入调研,冷静思考,果断决定了发展思路,即:抓住整体搬迁的契机,不断提高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建成一座市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实现第二次跨越。
6年来,在监狱党委的率先垂范和全体民警职工的通力协作下,监狱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真正实现了提档升位工作目标。
在监管安全方面――始终坚持安全稳定首位政治意识,严格执行司法部“35条”规定和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基本形成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的长效机制,连续实现了无服刑人员脱逃、无狱内重大案件、无狱内重大疫情、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四无”目标。
在教育改造方面――坚持管理与教育并重,教育改造十项指标均达部颁标准;组建了服刑人员锣鼓队、舞狮队、腰鼓队、太极拳方队等,形成了“一监区一品牌”文化特色;新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完善视频咨询室、箱庭治疗室、音乐放松室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建立了《服刑人员贫困帮扶基金》对多名家庭困难罪犯及亲属进行了帮扶,帮教覆盖面达到了80%以上。
在刑罚执行方面――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活动,聘请社会执法监督员16名,强化狱务公开,广泛接受监督,依法办理服刑人员收押释放、保外就医以及服刑人员刑事行政奖惩上万件,做到了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没有一件违规操作。
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从优待警”和“从严治警”并举,民警职工思想观念实现了“下山之后”的首次转变和统一,执行力、战斗力、凝聚力得到了切实增强。2010年7月8日,现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时任重庆市副市长刘学普来到监狱视察,对班子成员和民警职工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表示了赞赏。
在劳动改造方面――全面推进“7SA”管理模式,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服刑人员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积极组织服刑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初级)鉴定考试,获证率达到了95.15%;改革核算模式,定期、合理下达劳务指标,生产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85.55%。
在行政后勤方面――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了监狱工作正常运转,获得市监狱局一等奖表彰4次、二等奖表彰1次;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增添了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的各种硬软件设施;狠抓档案管理工作,顺利通过重庆市档案局档案管理一级达标单位验收命名;强化行政车辆管理,连续十年无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在共建合作方面――积极开展“三共”活动,建立、健全了与武警、驻地政府应急处置和共同防范的联动机制。此外,监狱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垫江县纪委联办警示教育基地,积极服务驻地政治文明建设。
在荣誉成果方面――共有8个集体、51名个人荣记二、三等功,39个集体、160名个人荣获市监狱局及其以上各类表彰。其中,三监区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八监区获得了人社部、司法部五年一评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民警刘必文被评为“全国监狱劳教工作先进个人”,民警肖道建被评为“重庆市人民好公仆”,5名民警获评了市监狱系统“十佳监狱人民警察”。同时,监狱创建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2010年,监狱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化文明监狱”;2011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