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工作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闻中心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是一群特殊的监狱人民警察,他们不直接从事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更多的是用手中的笔、肩上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监狱工作改革发展历程,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监狱,支持监狱工作。记者也试着通过记录他们日常工作中的几个缩影,让他们更多地被人们所熟知……
在路上,在现场,在策划,在写作,在思考,这是白湖监狱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普通生活。
每一个走进新闻中心办公楼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紧张的工作状态。他们明确职能定位,力求准确把握上级党委工作思路,确保新闻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每一个人都处在忘我的工作当中……
(一)
翻开新闻中心电视台记者小刘的采访笔记:“9月27日,今天开展水稻生产检查评比,并召开‘三秋’工作动员会,领导要求在采访过程中用镜头详细、真实地记录检查评比情况及现场会等过程,便于今后的资料保存。每年农忙时节,我们都要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发生在白湖农业战线上的人和事,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反映白湖的发展变化。最近采访比较多,摄像机有一点小问题,得向领导汇报,抓紧维修,否则可能影响新闻宣传效果。”
姥山脚下,串河岸旁,在白湖的每一个现场,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为了抓拍好的镜头,他们肩负二十斤重的摄影器材,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俯身着地,满身尘土,他们用双脚丈量着白湖的土地,用镜头诠释着白湖民警职工深爱着这片大地的浓浓真情……虽然忙碌,但他们从来是忙而不乱,能做到一个声音对外,一个方向使劲。有时采访受阻,被人在大门口拒绝,他们就变换另一种方式接着采写。“采访被拒绝的时候很委屈、很无奈,但是新闻时效不等人啊!”一位记者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心记者总是通过体验式采访、侧记式采访、同期声传播等方法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新闻采访任务。
如果说一线采访摄像记者是台前采集的一个个演员,那么电视编辑就是默默的幕后导演,将一个个镜头,剪辑成完整的新闻。
9月10日,电视新闻编辑室内只有夏浩一名编辑在家。从事编辑工作的本来有3人,但因为余冠亚、博敏被上级单位抽调分别参加省局文艺汇演比赛以及干部教育在线辩论赛,这周的两档新闻只能由他独自应对。
“恰巧的是,这周的新闻比以往都多,工作任务很重。虽然说另外两名编辑,离开之前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可是新闻稿件调整后,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要做。”单位领导也在思考怎样应对目前的困难。可余冠亚在合肥参加省局文艺汇演比赛、演讲比赛,博敏因为参加安徽干部教育在线辩论赛需要全天集训……
“新闻必须要出,没有配音肯定不行”。赛前集训期间,博敏就向领导请示:每逢周二、周四出新闻的时候,抽半天时间回单位工作。10日中午,她结束上午集训,就一头扎进配音间,开始找素材编新闻;下午两点半,这边配完音,她正准备赶往分局集训,刚出门又碰上一名记者采访回来,说这条新闻今晚必须要出,接着她又回头进了配音间……一切忙完后才想起来午饭还没有吃。下午接到单位电话说稿子有变动,需要重新配音时,她又一次折回了单位。看到那一卷内存饱满的带子从摄像机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一卷新的带子放进去调试好。这时,博敏、夏浩疲倦的脸上终于扬起了一抹轻松、欣慰的笑容。
9月27日,在安徽省干部教育在线2012年辩论赛半决赛现场,博敏与分局辩论队其他3名队员一起与芜湖市代表队舌战比拼,最后以大比分击败对方,昂首挺进决赛。这时,通过电脑收看直播现场的同事们也在背后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
“白湖新闻宣传稿件有深度,有厚度,更有份量”,“很有水平”、“不简单”,“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团队,能将杂志办到这样一个程度,宣传工作如此卓有成效是难能可贵的。”在9月12日《白湖之窗》创刊100期暨白湖文化建设座谈会上,应邀省内新闻宣传出版单位嘉宾对《白湖之窗》刊物的编辑以及新闻宣传稿件给予了高度评价。
听到领导与嘉宾们的赞美,新闻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到目前,新闻中心宣传工作者在中央级媒体上已发新闻作品30多篇,在省、市级媒体上发稿80多篇。而这字里行间和每一个镜头又留下他们多少辛劳!――他们用默默奉献,挑灯夜战,苦思冥想,字斟句酌;他们用手中的笔,用肩上的镜头,记录白湖、推介白湖、宣传白湖……
现在与新闻中心的年轻同事聊起第100期杂志的编辑工作,大家都仍在说:“我们年轻人,辛苦点没什么。和秦主席老人家比起来,惭愧啊。”
秦宗训,原任新闻中心支委委员、分工会主席,虽然两年前退居二线,但他一直坚持退线不退休、离位不离岗,现在还担任《白湖之窗》杂志副主编,是新闻中心的“元老”,大家都很尊敬他。“从创刊到现在100期,我全部都参与了编辑,对《白湖之窗》很有感情。”因为这期杂志的编校时间较过去缩短了整整一半,只有5天时间去统、排、编、校工作,而且增加了16页,全部用彩印,同时还要保证编辑质量,压力特别大,不连续加班是不可能完成工作的!为此,他主动推迟了与刚出生的孙女见第一面的时间,直到所有编辑校对交付印刷后,才悄然地赶回合肥。临走之前老人家还开玩笑说:“再不回去,儿媳妇就要责怪我重男轻女喽。”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期杂志的重要性,小的方面代表着《白湖之窗》的编辑水平,从大方面说也反映出白湖文化建设的成果。”为了这期杂志的编辑出版,报刊编辑部先后召开了4次会议,因为白天还有采访和其他工作,几次编校会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召开的。
已是9月27日凌晨1点半了,报刊编辑部陈雪松、吴建华、何小西、吴增彦等执行编辑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倦意。他们从26日上午就来到印刷厂,围绕头天晚上定稿会讨论修改的内容,坐在印刷厂的电脑桌旁,认真仔细地校对,相互讨论着文章标题的制作、边角的修饰、色彩的美编……印刷厂的员工小杨,一脸疲惫,有点急躁地问:“今天不会还像前天一样又是通宵吧?”“不好意思啊,小杨,我们也知道你很辛苦,可是这期杂志分局领导特别重视,也很重要,不能有丝毫失误啊。”大家都笑着说道。
凌晨六点,东方天空露出第一缕曙光。直到此时,所有的编辑人员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坐上回白湖的车,手里紧紧攥着刚编排好的杂志样稿,就像怀里抱着刚诞生的孩子。回到办公室,大家顾不上眯一会眼,有的开始对样稿进行最后校对,有的将样稿送交分局领导审核,有的拿起照相机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采访……
历史承载着文化。正如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政委程志先在座谈会上强调:“《白湖之窗》要以创刊100期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办刊质量,形成办刊特色,为“四大特色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
新闻中心全体人员满怀激情,正在白湖文化宣传事业的春水中尽情地徜徉。
后记:近年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闻中心,充分发挥一刊(内部月刊《白湖》)、一台(白湖电视台)的文化宣传作用,助推监狱文化软实力发展,加速监狱工作良性循环发展常态化的进程。随着,安徽省图书馆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分馆、民警电子阅览室、白湖影剧院的建立,监狱集邮、文学、球类等各类协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广场文化、监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兴起,监狱民警职工文化团体组织、设施不断完善,监狱文化蓬勃发展。目前,白湖监狱正在以强化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规范行为文化为抓手、建设“监狱特色文化基地”为目标,努力推动监狱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白湖 吴增彦)
通联: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闻中心吴增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