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监狱建设“平安、法治、文化监狱”工作纪实

时间:2013-02-19信息来源:钦州监狱作者:

 

热血铸平安 忠诚写辉煌

――广西钦州监狱建设“平安、法治、文化监狱”工作纪实

 

钦州监狱前身为百色监狱,2007年整体搬迁至钦州市,同年更名为广西钦州监狱。在过去的一年里,钦州监狱按照司法厅党委、监狱局党委的部署,确定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抓平安、讲法治、重文化”的工作思路,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不断开创监狱工作新局面。监管改造连续13年实现“四无”目标,监狱持续安全稳定,13年来无警察违法违纪。一年来,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荣获“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直机关工委学习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实施转型工程 夯实平安根基

十三年风雨无阻,夯实平安基础,在于钦州监狱拥有一支吃苦耐劳、不甘落后、发奋图强、追求卓越精神的警察队伍。从昔日红土地百色,到今天风生水起的北部湾,这种精神始终传承不变。2000年至2006年,在监管设施极其简陋、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监狱仍能连续7年实现“四无”,靠的就是全监警察的满腔热血、百折不挠。

2007年,监狱整体搬迁到钦州市后,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监管设施焕然一新。新的环境、新的设施要求执法更规范、管理更精细,然而少数警察观念落后、执法不规范、管理粗放、产生享乐思想。为此,监狱党委决定实施“双转型”工程。

一是队伍转型工程。摒弃落后观念,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警察文明礼仪,树立监狱良好形象。通过开展“监狱给我新环境,我为监狱塑形象”专题教育、警容风纪专项整顿、评选“警察之星”、“流动红旗党支部”等一系列队伍建设措施,在继承发扬吃苦耐劳优良传统的同时,逐步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队伍,为建设平安监狱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是管理转型工程。严格落实“四项机制”:坚持每周召开分监区、监区、监狱三级狱情排查分析会和每天四级值班报告制度,确保监狱党委随时掌控整个监狱的狱情、犯情,为研判和处置提供可靠依据。突出防控“五个重点”:加强对重点人员、部位、时段、环节、物品的防控。创新防控措施,全力堵塞安全隐患漏洞。先后推出会餐换装、车辆出监贴封、外协人员办证押金等措施,在罪犯改造“三大现场”设置“助监”,关口前移,筑牢监管安全的长堤;加强教育改造与转化攻坚工作力度,对警察教育转化顽固犯工作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鼓励亲情帮教和社会帮教,对帮教成绩突出的罪犯亲属和社会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为创建平安监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促进规范 “阳光”彰显法治

钦州监狱努力打造法治监狱,突出推进规范执法和“阳光执法”。通过废、改、立,基本实现了建立和完善监狱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目标,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特殊收押、使用特岗等重点特殊敏感执法环节,实行执法告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树立监狱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对罪犯的疾病治疗,实行医疗告知和评议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成功实现罪犯医疗、死亡案件“零纠纷”目标;在警察中开展“规范执法之星”、“规范执法监区”、“规范执法分监区”评比活动,促进严格规范执法,增强了警察自觉履职和规范管理意识。监狱创新宣传形式,促进狱务公开,制作了狱务公开专题宣传片,在家属侯见室滚动播出,并用大量的板报及社会刊物、电视等媒介宣传,全面介绍监狱的执法工作,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树立“扬帆”品牌 打造特色文化

钦州监狱结合实际打造具有有自己特色的“扬帆文化”品牌,以文化引领,凝心聚力。硬件上,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行政办公区、警察生活小区和监管区内,分别建成了“扬帆”、“忠诚”、“和谐”、“新生”四个主题文化园。软件上,以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建立学习成长平台、创新学习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强化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忠诚、奉献、进取的价值文化,尽责、守职、敬业的安全文化,公正、规范、文明的法治文化,健全、细化、严格的制度文化,团结、互动、和谐的团队文化,学习、务实、创新的形象文化等六种警察文化;以服务监狱安全稳定和提高改造质量为宗旨,以“一监区一特色”为目标,在服刑人员中,建立了以音乐为载体的“乐动”听觉文化、以篮球运动为载体的“脉动”触觉文化、以园艺花卉种植为载体的“新绿”视觉文化等多个监区特色文化。

千帆竞发数英豪,百舸争流看今朝。在司法厅党委和监狱管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如今,钦州监狱正以豪迈的步伐、必胜的信心、无比的激情,以创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为目标,在建设平安监狱、法治监狱、文化监狱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迈向新的辉煌!


 

(作者:钦州监狱 凌学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