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中国监狱学的幸运还是不幸,与世界上大多数学科的学说著作都是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或是职业学者的书斋里写成的不同,中国监狱学史上绝大部分有历史性意义的著作都是由中国近现代监狱的筹建者和实践工作者写成的。说起监狱学史上很多不可回避的名字,在著书立说者背后往往还有很多与监狱工作紧密相关的身份。比如:
《狱考》、《法学盛衰说》的著作者沈家本,被学界视为中国监狱学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监狱学之父”,其官方身份是清末修律大臣、刑部右侍郎、大理院正卿。
以一篇《中国监狱史》被称为“中国监狱史著第一人”的涂景瑜,在写作该文时的官方身份是清政府为筹备参加万国监狱协会而派遣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留学的官生,时任河北省赤城县丞。
以一部13章、21万字的《监狱学》,“庶可反映19世纪20年代初我国监狱学研究总体水平”(郭明,2003)的民国监狱学研究第一人王元增,其一生先后就学东京日本警监学校,在日本浦和监狱实习,历任奉天地方监察厅检察官、北平监狱典狱长。
凭一部《狱务大全》和一本《监狱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监狱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的成就、影响冠绝一时的孙雄,十八岁就开始就在湖南、江苏等地的看守所和监狱辗转任职,二十一岁就代理长沙监狱典狱,狱务经验深厚。
......
监狱领域理论研究者往往都是实务工作者本身,可以说是现代监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直至今天,海峡两岸的监狱实务工作者仍是监狱理论研究成果最丰硕的群体。我们江苏省监狱系统的理论研究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台湾,纯粹研究监狱学的学者中,治《中国监狱法制史》很有名的李甲孚,是前台湾司法行政部监狱司司长;在中外监狱制度比较研究中成果斐然的丁道源,在台湾曾任监所、看守所所长、法务部矫正司司长;著出被誉为“坊间第一部理论与实务兼备之监狱学”的《监狱学-经营与管理》的黄徵男,作为台湾当代监狱学研究的新生代人物,长期从事台湾监狱管理实务工作,曾辗转任职台南、花莲、云林、绿岛等多所监狱典狱长,后任台湾法务部矫正司司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大约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监狱这种社会机构的封闭特性,隔绝了社会民众和纯学术阶层对它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可能性。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动辄采用大量的问卷、访谈、田野作业,要求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里进行,尤其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等新型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平等交流,甚至有一定互动。这在监狱和囚犯中,根本不可能大量实施。
二是监狱学是法学研究领域中下位学科,注重实践应用,上升不到太高的学术高度,因此,很多监狱学的研究是在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等领域被论及的,很少单独进入纯学术研究者的视野。还有很多关于监狱的研究,是把监狱当做研究标本,而不是研究对象,很典型的就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它通过对西方刑罚体系发生的巨变的分析,检讨了“技术权力”主导的现代社会的文化实质。在这本书里,他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和态度解剖了现代监狱的诞生史,但他没有就监狱的价值性和工具性做任何的探讨,可以说他的研究对监狱学本身并没有太深的涉及。
三是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监狱学研究的进步。一方面,社会思想的变革促使刑罚理念的变化,带动了监狱学的发展。从报复刑、自由刑到教育型再到综合刑,刑罚思想和狱政思想的变革是非常深刻的,监狱作为刑罚的执行机构,不去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就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监狱实务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大量致力于理论研究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为监狱理论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如果说国家财政对监狱系统的支持,为监狱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为监狱理论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研究技术,使监狱学理论研究日趋走向专业化和学术化。
四是在监狱实务领域里有一群坚定的视监狱为事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用理想信念和执着把关于监狱的实践和思考,变成了学说。比如清末的沈家本、民国的王元增,那一代监狱学人是抱着革新狱政、收回法权、强国兴邦的理想来改革狱政并著书立说的。王元增的作为尤其令人感叹,他曾经自费赴欧洲考察各国监狱,毕生致力于中国监狱的改良,留下了独特的业绩。时至今日,监狱学的研究仍然是“小众”学术,如果没有历来从业者的满腔热情,只把监狱工作作“稻粱谋”,怎么可能建立起监狱学的学科,并绵延百余年而不绝。
这就是监狱学理论工作者群体和监狱实务工作者群体高度同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纵览这些监狱学研究前辈的人与事,着实让人心生感慨,世界上总有些人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处作出不凡之举。他们也给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启发,监狱工作虽然平凡普通,重规范操作、循规蹈矩,但只要踏实苦干、务实勤思,日积月累之间,自会百炼成钢、有所心得。笔者对几个监狱学者的生平进行了一个统计:孙雄,生于1895年7月,卒于1939年12月,他1913年十八岁就开始在湖南省看守所和长沙监狱任职,到1937年著成《监狱学》一举奠定其监狱学学术地位,期间在狱政领域工作了20余年;台湾黄徵男写出标志台湾监狱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著作《监狱学――经营与管理》时,已经从事狱政工作30多年。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监狱工作正是要有积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河的精神和毅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执着前行,且行且思,积跬步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