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困局

――由河南周口市平坟事件引发的思索

时间:2013-02-27信息来源:江苏省连云港监狱作者:

李成,宣传科副科长

近日,据“凤凰网”报道:春节期间,河南省周口市有100多万座坟墓悄然隆起。事件的背景是几个月前该市推行了规模浩大的殡葬改革,平掉了200多万座坟墓。

更令人震憾的是,在该市逊母口镇的王家庄村,“大车、小车、妇女、儿童,全村人几乎全部出动,大家拿起铁锹开始圆坟,仅仅两个小时,用了2天平掉的160多座王家祖坟就全部圆起。”

这一幕何曾熟悉,几乎就是解放前淮海战役的翻版:没有金钱的诱惑,没有政治动员,群众自发走出家门,肩扛手推奔赴前线,为解放军送粮……弹指一挥间,65年过去了,谁能想到,在同一个政权下,却发生了如此性质截然相背的事情。这,何其吊诡。

平坟复圆坟,其中官方与群众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单就平坟本身而言,这并没有错――很难想象,如果一任土葬延续,再过百年之后,周口市还有多少可利用的耕地。这个道理并不难,一般的老百姓都能理解,可是,为什么他们还会如此“执着”呢?其实,这深深折射出了当前我国改革的困境。

今日之中国,伴随着民主、法治的进步、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社会负面问题的积累,导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前的少”,甚至更加复杂、棘手。过去由于体制、法制不健全、国家机器掌控着话语权,对于改革中的争议、非议还可以动用运动式治理、强力推进,可到如今,一切都已失去了合法性基础,政府如果因循守旧、一味蛮干,只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对于监狱来说,改革的困难一点也不比国家少。

一直以来,监狱就存在着地区差异,即便在同一监狱内部,也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80后”、“90后”、中年民警、老年民警、离退休民警;监区、机关、分场;普通民警、中层队伍、高层领导,由于其价值观、职责和追求的不同,导致对改革的关注也有所侧重。这就使得同一项改革举措、惠警工程,往往是有人欢迎、有人反对,陷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两难。另外,对安全的渴求、对改造的渴求、对发展经济的渴求、对队伍稳定的渴求、以及新一代民警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都对改革的稳定性造成了“羁绊”,哪一个层面出了问题,都无异于对改革者的“当头棒喝”。

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下搞改革,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更为艰巨的挑战在于,随着国家和监狱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的推进,那种普惠式改革在政策上允许操作的空间必将越来越小,后续改革到了不得不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不得不对现有的工作体系、管理体制、分配机制“伤筋动骨”、不得不对很多人心照不宣且习已为常的“潜规则”和行为坚决说“不”的地步。

当改革的分歧不在于“是非”,而在于“取舍”;当改革的结局不是“皆大欢喜”,而是充满争议;当改革的手段不是靠觉悟、思想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必须动用强力手段、甚至“刺刀见红”,改革,就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对于监狱高层来说,若没有不计毁誉的心理素质、“虽然身处沟渠,但也要仰望星云”的境界、“但求真心做事,绝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勇气,改革将寸步难行。

对于监狱高层来说,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在纷乱的“民意”中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就必须柔软身段、耐住性子,加强调查研究和引导教育;就必须彻底丢掉形式主义、政绩心理,强化“底线思维”,通盘考虑、谨慎推进;就必须在不得不强力处置的同时,依然开启“对话”的大门,将依法、文明管理坚持到底;就必须坚持公心至上,在切割利益蛋糕时,面对多方博弈,再难也要维护最底层干工的利益,捍卫他们的尊严……

目前,周口市的平坟事件还在发酵,此时政府的态度和应对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事件的走向。据报道,当地政府已做出反应:将继续落实殡葬改革政策,由公共财政负责遗体接送,免费提供骨灰盒、墓位和看管,同时依法依规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人们增进殡葬改革对社会益处的理解,逐步接受。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真诚期望,当地政府能深切反思、文明行政,切实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妥善处理平坟事件;我们也希望,当地群众能加强自律、放眼长远,理智、冷静、在法律的框架内与政府展开对话,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平坟事件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好预料,但不管怎样,此事件都为监狱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借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