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经于今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了。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规则》有关精神,真正达到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根本目的,成为摆在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认真学习《规则》 深刻领会内涵
原汁原味的学习《规则》的全部内容,深度把握《规则》的确立意图,仔细揣摩以往相应规定之间的异同和调整的具体措施。从“全面贯彻、有效转化”的高度以学促改,以学促用,迅速转化成财务实践的生产力。比如:如何将绩效管理实施于预算管理和支出管理,从而有效加强财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确定预算管理权限级次,实现科学、依法、合规、及时的进行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决算工作,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如何运用新确定的公式重新衡量财务指标,真实体现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二、捕捉红线新规 从头严格管理
《规则》中有许多内容是以往没有的,是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后根据实践经验摸索出来的,也有的是已经单项实施但未纳入财务规则管理的。这些新要求的贯彻落实既是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资金效益,促进行政单位效能提升的重要的手段,因此,从目前的接续实施开始就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夯实财务制度基础,保证财务活动安全高效运作。比如“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的规定就要求重新核定收入范围,实行分项核算管理,建立上缴机制。“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要求清理相关业务,杜绝了担保、借债等业务的发生,保证了行政单位资金使用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三、规范日常管理 提高用财效率
日常管理是财务实践最普遍最繁琐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纰漏隐藏隐患的关键环节。细化日常管理事项,科学界定管理级次,明确财务方法步骤,熟练运用计算公式是有效提高财务管控,确保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之路。资产管理中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类别和单位资产的核定单价,易于日常执行操作。记账管理中要求无原始凭证的,应当按照评估价值登记入账,解决了记账标准模糊的问题。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则方便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应收、暂存和暂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确定了收支管理时限,规范了财务活动的有效性,避免了转移资金、账实不符的情况,对资产盘点和实时监控提供了直接帮助。
四、强化财务监督 降低行政成本
《规则》对财务控制与监督的实施范围扩展为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财务报告编报和分析的全过程,实现了全天候实时监督管理。同时要求财务监督要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和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监督的管控力度。《规则》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完善了财务控制与监督的制度保障环境,为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规则》还着重强调了违反《规则》要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分条例》处理,强化了处理实体,加大了处分执行的力度和强度,提高了财务规则效率,降低了违法可能。
紧紧抓住贯彻落实《规则》的有利契机,努力提升管财理财用财水平,为行政单位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优质、高效、节约的内外环境,努力做好财务保障管理和监督,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做到了这些,就是对财务工作者尽心履职的最好认可,也是财务工作者依法管理,履行使命的不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