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监狱原服刑人员苏学(化名),入监6年来在监狱的支持鼓励下,通过不断的刻苦钻研,取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年近半百的他实现了从囚子到学子,从“诈骗犯”到“发明家”的华丽转身,并得以提前回归社会,为狱内其他服刑人员树立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改造范例。
把刑期当学期 利用专长搞发明创造
2003年12月,苏学因伪造金融票证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送到四会监狱服刑改造。入监初期,面对漫漫刑期,苏学的心情十分压抑。监狱警察知道他有电器和机械方面的专长后,安排他在相应的岗位上劳动改造。一段时间之后,苏学发现这是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岗位。他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学过机械、电器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搞小发明的爱好,狱内改造岗位的对口,使他重新燃起了发明创造的欲望。
“刚到四会时,我的情绪很低落,经过警官的提醒和鼓励,我开始走上发明创造之路。”在谈到为何醉心于发明创造,苏学接着说:“说句实话,发明的冲动是自己的,但冲动能落实,全靠监狱警官的鼓励。”
监狱一贯支持和鼓励服刑人员钻研发明创造,当苏学向监区领导诉说自己的想法时,监区领导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力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狱警帮忙出谋划策 组建发明创造小组
从2004年开始,苏学踏上了寻找发明的路程。然而万事开头难,踌躇满志的他一开始便发现面临着很多困难,不仅缺乏资料、工具和仪器,而且他中文水平低(长在德国,没学过中文),很多资料都看不懂。他只好再次找监区领导诉苦,监区领导立即答应在资料和工具问题上给予尽力支持,并建议他跟其他服刑人员合作,解决中文阅读和写作困难的问题。
经监区领导介绍,他认识了本监区具有清华大学毕业等高等学历的服刑人员,由他们先将资料读给苏学听,再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操作,并写成专业书稿,他的很多专利发明创意就是这样交流出来的。仅2005,苏学和他的小组就发明了自动测温喂奶瓶、自动调整透光度镜片、自动调校水平尺等7项专利。
2006年之后,苏学的专利发明又开始从解决一些实用性应用问题,逐步转向智能型的新型实用设计,并充分利用工业用微机的中央智能控制功能进行了多项涉及智能环保的设计,取得了太阳能发条蓄能发电装置、车辆尾气过滤净化装置、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装置等6项发明专利。
特别是太阳能发条蓄能发电装置,具有真正绿色环保的重要特征,比现有在国家专利局注册的另一种同样没有使用蓄电池的“太阳能再生储能装置”结构更简单,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灵活,因而价钱更便宜,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目前,太阳能发条蓄能发电装置等3项发明专利已经与厂家合作生产,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感悟“知耻近乎勇” 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由简单实用的技术革新到高级智能控制装置的发明,苏学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当他谈到这个进步时,总是忘不了感谢监狱。他一再说,“如果没有监狱的大力支持,所有的成果都是实现不了的。”其中,他感触最深的是人生观的转变。在一个个发明创造中,苏学常常反思自己以往的人生历程,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明白了劳动,特别是脑力的劳动的价值。“在发明过程中,我一再反思自己的过去,感到自己就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怕苦怕累怕劳动专靠小聪明去发横财的习惯,从而走上邪路。如果当初能够踏踏实实搞发明,打拼市场,早已创出美好人生,又怎会有坐牢的下场呢?我在狱中学到的一句中国古语就是:“知耻近乎勇。”
苏学的发明小组获得13项发明成果后,监狱非常重视,鼓励他们带动其他服刑人员开展狱内发明创造,用知识争取改造成绩,用智慧改变人生,用收获回报社会。
由于在狱内改造表现优异,苏学目前已获得假释,得以提前回归社会。志存高远的他有感于监狱服刑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希望帮助更多的人,目前正在筹备一个服刑人员专利发明咨询服务公司,为狱内服刑人员(也包括刑满释放人员)的专利发明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重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四会监狱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