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2013年3月6日,一场特殊的希望工程公益活动“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首次活动在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举行。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帮助8位正在服刑的“特殊母亲”妇女节圆“妈妈心愿”,给她们送去和煦的“春风”。将资助这8位“特殊母亲”的16名(每名孩子每年资助1200元)正在就读小学的孩子完成小学、初中学业。这16名孩子将成为“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的首批受益人。
“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的开展旨在帮助青少年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流浪儿童、问题青少年),凝聚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全省各地将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相关活动,帮助本地区青少年特殊群体。本次活动由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监狱管理局主办,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贵州省监狱管理局团工委、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承办,多家媒体支持。团省委副书记涂妍,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刘建平,省第一女子监狱党委副书记、监狱长潘志欢,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保国、袁小松,省监狱管理局团工委副书记朱芳,省监狱管理局相关业务处室,省第一女子监狱1000余名服刑人员及有关监狱民警,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部分媒体记者参加了现场感召活动。
希望工程助力监狱管理工作凸显亲情感召效应
对人的改造与帮助,更多的是灵魂的拯救与人性的引导。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这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起来的歌颂母爱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很多已经做了母亲的女性服刑人员每当听到都会潸然泪下。这时候,她们内心深处蕴藏的母爱天性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对自己的失足犯法表现出强烈的自责与深刻的悔意,对儿女的歉疚之情会久久难以平复。
“除了让她们接受法律惩戒,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多可以让这些失足服刑人员重新赢得人生、重新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方法。工作中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并非十恶不赦,人性并未泯灭,他们很希望通过积极改造能够重新获得新生。”贵州省监狱管理局团工委副书记朱芳告诉记者。
在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每年都会在一些传统节日举行一些别具特色的感召活动。
朱芳说,“长期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总结出一些办法,亲情感召是帮助服刑人员认识错误、改造内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于是,让服刑人员亲属与服刑人员在节日一起吃亲情餐,聊亲情电话,写家书,都能更加感召服刑人员认真服刑改造,这也成为贵州省监狱管理局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长期从事监狱管理局团工委工作的朱芳,一直希望能将团的工作与监狱管理二者有机结合。在2013年春节前夕,她第一次与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触,在共同开展“给农民工的留守孩子带份新年礼物”的公益活动后,内心被激起一种别样的热情与爱心。在全社会开展了20多年的希望工程不正是共青团创造的公益品牌吗?为什么不能继续与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把希望工程引入到监狱管理工作中,成为提升监狱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丰富感召服刑人员的重要手段呢?
无独有偶,2013年,在共青团贵州省委的支持下,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考如何升级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把公益服务拓展到所有青少年群体。真正将党中央提出的共青团工作要实现覆盖“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朱芳的想法与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陈保国副秘书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一系列关于关爱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公益思考便跃然纸上。“贵州山区希望工程•春风计划”即随着三月的春风,如花绽放。
希望工程是为所有孩子服务的公益事业
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事业,初衷是“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2011年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基金”延续了希望工程的传统内容,更加完善了希望工程的贵州实施经验,突出了希望工程贵州模式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大大延伸了希望工程的服务外延,并陆续创造了“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幸福校园计划”、“美丽贵州•万件冬衣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陈保国介绍,“作为从事青少年关爱工作的公益组织,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青少年特殊群体开展帮扶活动,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希望工程领域的积极创新与探索实践;也是认真落实省委的重要指示精神,对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内涵的有益补充。”
监狱服刑人员是走了人生歪路而正在接受法律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子女也因此可能成为了被社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错而遭人冷落、歧视甚至白眼,但是,我们应当想到父母犯错,子女也是受害者,我们的社会是有良知的文明社会,也是包容而富有爱心的社会,更是具有是非辨别能力的法制社会。这部分父母犯错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关怀,这样的帮助,可以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可以化解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和仇视,可以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凝聚社会的正能量,以此带动感召他们的父母积极改造,重回社会。
此前,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赴黔西县调研关爱特殊青少年群体工作经验,并走访了黔西县青少年育才学校,援建了学校希望图书室,捐赠了部分体育器材。黔西县青少年育才学校是教育、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但不够刑事处分)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特殊学校。育才学校的建立,一定意义上让留守、流浪的部分特殊青少年群体有了一个爱的港湾,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黔西县青少年育才学校援建“希望图书室”也是积极用文化力量和社会的“正能量”感召这些失足青少年,挽救和教化这些失足青少年。
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刘建平表示,管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春风计划”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监狱工作的内容,也积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凝聚了社会的正能量。
团省委副书记涂妍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帮助工作,不断完善关爱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公益事业创新,为特殊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关爱工作,既是党对团的工作要求,又是团本身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摸清青少年特殊群体的成长特点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帮扶建议,更加推进中央‘两个全体青年’要求的全面落实,进一步提高关爱青少年特殊群体工作实效,有效助推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