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金华山,曾经的重庆市金华监狱所在地。随着世纪之初金华监狱整体转移搬迁至南川,寒来暑往,如今已有十年春秋,在南川监狱老一辈的监狱人心里,金华山,已然成为了一道无法磨灭的记忆,一道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魂。
近日,南川监狱组织开展了“再走金华山 重温金华情”艰苦朴素教育活动,40余名青年民警带着厚重的嘱托,来到了这方曾经的热土,用最质朴的方式,去找寻那尘封多年的辉煌,见证当年监狱人那一份战天斗地的豪情与坚守。
行进,追寻金华人量山的足迹
四月的金华山,万物新绿,花色错杂,一片生机盎然。位于山脚下一个叫做“许家店”的小镇,是距金华山顶最近的一个人口聚居点,也是此次行军的起点。上午10时,经过近两个小时车程,队伍抵达这里,略作休整后,青年民警们在监狱政委杨志立、政治处主任魏大权的带领下,沿着当年金华人上山下山的盘山公路,开始步行上山。
蜿蜒曲折的土石公路,随着金华人的离开而年久失修,早已变得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大家可别小瞧了这条‘金华路’,它可是咱们金华人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想当年,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凭人力刀砍斧凿,肩挑背扛,生生在大山中开出了这条路。”同行的杨政委感慨地说道。或许是受了感染,队伍静静地向前推进,大家都在用心感受着脚下这方饱含着辛勤汗水的土地,每一步,似乎都是紧跟着金华人当年量山的步伐。是的,量山!从上世纪60年代的云阳马鞍山煤厂到金华劳动农场,老一辈金华人从山下走到了山上,从本世纪之初的金华监狱到如今的南川监狱,新一代的金华人从山上走到了山下。上山下山,一代代的金华人,用坚定的步伐,完成了量山的壮举!
转过了好几个山头,年轻的队员们已经显得有些喘,但没有一个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来自天津的青年民警董福利触景生情,“今天,俺可是体会到什么叫作‘山路十八弯’了!”一句话,惹得大家会心地笑起来。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行进,队伍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原金华监狱九中队,这也是原金华监狱所有中队中距当地中心场镇最近的一个。如今,只有几幢低矮破败的小楼,残缺的围墙,独守在半山腰。在这里,队员们也见到了留守山上的第一个“老金华”黄大哥,憨厚的笑容,朴实的话语,一如金华山上沉静的草木。
小憩一番后,队伍再次踏上了征程,山势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陡。两旁的田地里,时不时有正在劳作的人们抬起身子,惊异地打量着这群熟悉而又陌生的人,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会揣测着是不是已离开多年的金华人选择了回归。
是的,这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从原金华监狱五中队至狱部,是此行的最后一程,同行的另几名“老金华”鼓动着大家走一走小路,真正感受一下当年金华人上山下山的艰辛。年轻的队员们欣然应允,一头扎进了密林之中。这是一条曲折的林中小道,仰头向上,山顶似乎就在眼前,但望山走倒马,真走起来,山顶似乎又升到了天边。大家相互鼓着劲,一步蹭着一步,步步向前。终于,当起伏的山顶展现在了眼前,所有的疲惫,都消失无踪。
路,已停在了脚下,更留在了心中!
参观,感悟金华人创业的艰辛
此次再走金华山主题教育活动的终点,就是原金华监狱狱部所在地,也是当年金华监狱的中枢。群山环抱中一小片洼地,高低错落中分布着当年的办公楼、医院、大礼堂、住宿区等。曾经整洁有序、庄严大方的监管重地,而今已成了断瓦残垣,墙角处、屋檐下,林木参差,杂草丛生,唯有一道刻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门廊,犹自倔强地挺立着,恰如监狱人心中那道不倒的信念。站在已然破败不堪的遗址上,年轻的民警们凭吊着远去的岁月,一阵默然,依稀中,似乎仍可听得到阵阵整齐的呼号,看得到个个忙碌的身影。
站在狱部门口,杨政委向聚在一起的队员们讲起了金华人近半个世纪的创业史。上世纪60年代初,60余名干部带着700余名劳教人员,跋山涉水,远赴金华山,那时那刻,山上荒无人烟,坡陡林密,无房无路,无水无电。首批上山的金华人没有退缩,砍毛竹,割茅草,突击搭建临时住房,就此扎根深山之中。从风雨飘零中的茅草房,到干打垒的土瓦房,再到后来砖混结构的综合楼。“大家看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可都是金华人战天斗地,创业兴监的见证者啊!”
转过身来,杨政委指着旁边的一栋毫不起眼的两层小楼,意味深长地说:“这栋楼,是当年场部有名的‘将军楼’,当时的监狱领导,就是集中住在这里,名头虽然响亮,其实不过是六七平米一间的阁子楼罢了,每位狱领导分到一间,一家人挤住在一起。”话锋一转,杨政委又不无风趣地说道:“这‘将军楼’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楼后那一片菜园,每位狱领导都划了一小片,工作之余,还得到地里忙活,菜蔬之类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了。”
队员们开起了玩笑:“政委,都到家门口了,你也不上去坐坐呀?”,大家都笑了起来。杨政委应道:“自搬迁至南川后,我每年都要回来看一看,走一走,要这样说的话,这已经是几过家门而不入了!”
参观完毕,队员们展开带来的国旗,就在那矗立不倒的门廊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继承金华传统,争做忠诚卫士,愿献身于崇高的司法行政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
走访,见证金华人不变的忠诚
在原金华监狱一中队,队员们特意走访了独自坚守深山近十年的老民警罗志安。已近六旬的老罗,自上世纪80年代退伍归来,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金华山,选择了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世纪之初,随着司法部关于监狱布局调整政策实施,金华监狱走进全市监狱系统,毅然选择下山,搬迁到了200余公里之外的重庆南川。朴实正直的金华儿女,随着监狱远迁他乡。为了管理金华监狱转移搬迁后留下的4000余亩耕地林木及其它国有资产,军人出身的罗志安主动请缨,扛下了留守金华山的重任。后经三次搬迁,2004年年末,当金华监狱的最后一批人马全部撤完时,只留下了罗志安孑然的身影。看到“娘家”来人,老罗显得非常高兴,连连把队员们往屋里让。
就着老罗家的开水,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方便面、面包等,开始了午餐。饭后,在老罗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参观了当年金华人带队出工的田间地头,看着周围郁郁葱葱,野花遍地的景致,几个年轻民警不由得有几分羡慕,“这地方不错嘛,山好水好环境好,上班就是旅游啊!”老罗听得笑了起来:“旅游?想当年,咱们老一辈的金华人在这山上,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白天数山头,晚上数光头,哪像现在,监管条件这么好,各种设施设备这么完备,与那时候比起来,现在咱们可都是掉糖罐里了!”“这么说起来,当年一个警察就要带那么多人,四周又没个围墙,犯人不逃跑么?”“是啊,那时候,民警带班稍有闪失,往往便会有几个甚至十来个押犯‘集体失踪’!由于神经高度紧张,许多带班队长连做梦都在喊捉人!”罗警官话锋一转:“其实,平时带班看得再紧,那也只是治标,要教育管理好罪犯,关键还在于平时的工作。那时候,几乎所有民警都是长年与罪犯吃住在一起,白天带队出工,晚上收工不是组织学习,就是张罗着找罪犯谈话,拉家常,罪犯的思想动态,警官了解得比他自己还清楚!”看着队员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罗警官自豪地说:“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保证自己要公平公正地执法,在管理教育罪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理、有据、有情的原则,否则,罪犯不服你,要顺顺当当地带进带出可就难喽!”
回去的路上,有人问老罗:“罗警官,这么大一片山林,就你长年在这儿守着,不感到寂寞么?”“这地方太冷清了,十天半月也碰不上个人,你说寂寞不?”老罗有些感慨地说,“不过组织安排了,我就得守好这一道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金华山半山腰,丛林掩映中,有一座小石桥,老一辈的金华人,都把它叫作“幸福桥”。桥名的出处,已风华在了岁月的尘埃中,早已无从考证,但这一座小小的石桥,恰恰见证和记录了金华人那栉风沐雨、以苦为乐,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情怀。是的,只要心中有了坚守,我们便是幸福的,老一辈的金华人,选择了这样的坚守,而我们,也必将选择这样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