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监狱‘脱帽’了!”在2012年全区监狱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年暨“平安、法治、文化监狱”建设现场会上,传来司法厅赵波厅长这一非同寻常的肯定性评价,钦州监狱的警察职工都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与激动:这一天的到来等得很久了!
问题追溯:无形的帽子
广西钦州监狱前身为广西百色监狱。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监狱管理粗放,监狱发展缓慢,警察职工思想相对观念保守,所以,落后是百色监狱曾留给上级领导和系统兄弟单位最深刻的印象。2007年下半年,乘着监狱布局调整的东风,百色监狱搬迁到了风生水起的北部湾,更名为广西钦州监狱。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完善的技防条件、优美的生活小区使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警察职工感到骄傲和喜悦。然而,他们在欣喜之余很快发现,因受长期以来的陈旧落后观念和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制约,监狱的管理模式,警察队伍的执法理念等仍停留在过去农场监狱时期的状态,尽管监狱连续多年实现监管安全“五无”目标,可在别人的眼里却归功于现代化的高墙电网,甚至有人揶揄:一支农村版队伍管理一座城市版监狱。搬迁后依然戴着土气、落后的“帽子”,单位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工作成绩遭到质疑,管理水平遭揶揄,民警积极性受挫,一时人心涣散,监狱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难过也罢,不服也罢,可是,现状恰恰准确地反映了当时钦州监狱理念滞后、管理粗放、与新环境不相适应的事实!
转型调整:汇聚发展正能量
钦州监狱面对沉重的压力并不气馁,党委带领全体民警职工痛定思痛,客观分析原因,仔细寻找差距,一个成熟的思路渐渐清晰: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开创监狱工作新局面。
于是,以转变观念改作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整改措施全面实施。开展了“监狱给我新环境,我为监狱塑形象”的专题教育整顿活动,把队伍礼貌礼节、工作纪律、环境卫生、效能建设作为整顿的主要内容;组织学习执法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规章制度和岗位工作要求、学习爱护新环境和正确使用新设施,提高队伍基础素质;组织警察职工到兄弟单位参观,借鉴学习其成功经验;聘请学院教授来监狱讲课,引入先进观念;评选“警察之星”和“流动红旗党支部”;开展“监狱稳定,全民献策”活动,激发队伍群策群力、创先争优的热情。
将规范化管理步步推向深入,采取制度汇编、业务指导、量化考核等形式,逐一规范各个执法环节、工作岗位的运作,把监狱全部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经过“废、改、立”,目前,分4大类建成了各类制度305项,共立卷16卷。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监区进行了检查督办,并在检查督办过程中加强指导,督促落实,并对警察执法履职薄弱环节举办针对性培训。强化督察工作力度,树立监管执法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每月对工作薄弱环节及被督察的行为现象进行及时的通报。严格考评机制,积极深化推行警察工作绩效考核考评,对警察量化考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了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制手段管理的转变,积极促进警察规范执法。
实行“文化兴监”的发展战略,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共识,汇聚正能量,不断增强监狱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重温监狱发展史,注意总结提炼钦州监狱精神,建立荣誉陈列室,办好内刊《钦监之窗》,组织力量编辑纪念画册《扬帆北部湾》,集中展示监狱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大力宣传灌输“监兴我荣,监衰我耻”的思想。坚持绿色、健康文化,建设职工书屋,兴建文体训练馆,添置健身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特别重视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了以建设“扬帆文化品牌”为单位特色文化目标,努力打造寓意丰富的“扬帆”、“忠诚”、“和谐”以及“新生”等四大主题园。以文化养精气创和谐,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不断提高的队伍素质,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高昂的队伍士气,如涓涓清泉,日增月长,为监狱的发展汇聚了强大的动力。
居安思危:构造安全长效机制
作为广西监狱系统连续实现监管安全五无目标的最高纪录保持者,钦州监狱始终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在工作中大力倡导推行“细化夯实基础,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每年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稳定责任状、选取历史上曾经发生的“3.10案件”日期作为警示日、设置安全倒计时牌,以及把安全意识教育纳入警察岗位培训内容等措施,不断增强民警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筑牢全员安全防线。
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细节,注重从细微处着手,坚持把各项基础工作做到坚实牢固、把各项监管制度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水平。严格落实互监联保、警察直接管理、清查监等基本制度,抓紧抓实监管安全责任制和监狱领导挂钩责任监区制,实行每日“分监区―监区―科室―监狱领导”四级值班报告制度,坚持落实狱情常规分级排查制度要求的同时,监狱每周对全监狱情信息进行重点整理与分析,布置防控处置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三大现场”的管理和“四个重点”的排查,开展突击清查,从监管设施到罪犯思想,从管理体制到行为细节,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消除安全漏洞和隐患。
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和发扬成绩,吸收他人先进做法,推陈出新,探索巩固安全稳定成果、提高改造质量的新路子。如在监管安全与教育改造工作上实行五条新举措:一是实行亲情会餐换装制度,要求参加亲情会餐的罪犯统一更换监狱特制的无袋服装,防止在罪犯及其亲属间传递违禁物品。二是实行出监车辆封贴制度,监内负责装卸货的警察在检查车辆后对车厢进行贴封,监门值班警察再次检查确认安全后予以放行。三是实行外协人员进监押金制度,要求外协人员签订遵守监狱有关纪律的协议并且交纳押金,违反协议规定即没收押金并逐离本监狱。四是实行教育攻坚风险金制度,对有承担教育转化顽固犯攻坚任务的警察要求其交纳押金,视教育转化效果的好坏兑现奖罚。五是奖励帮教模范制度,对长期支持监狱工作、热心帮教并且效果突出的亲属和社会人士实行表彰奖励。
扎实有效的措施,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为监管安全构筑了一道道无形而坚固防线。
攻心治本: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钦州监狱在改造罪犯实践中,坚持“重塑人格、感化挽救、阳光执法”的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
立足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教育罪犯,塑造全新人格。不断规范“三课”教学,由专职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文化、技术、管理、劳动、心理健康等六大课堂教育,有效改善了罪犯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大力加强监区文化建设,相继完善狱内运动场、图书室、教室和电教系统等文化设施,打造富有特色的“一监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红色文化进监狱”、“《二十四孝》”等传统文化教育,建立监区“流动图书室”,组织罪犯乐队、篮球队、花卉小组、书画小组等文化小组,用良好、健康的主流文化教育改造罪犯。
围绕“改造罪犯要教育为本,攻心为上”的工作思路,突出做好罪犯的教育转化。强化罪犯个别教育工作,坚持落实“三级谈话”、“十必谈”、“普遍谈话制度”、“谈话日”、“顽固犯挂牌攻坚”、“约警谈话”等制度和措施,实现了个别谈话教育制度化,顽危犯攻坚教育常态化。深化心理矫治工作,对罪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及时把握罪犯的心理动态,有效地调适不健康心理。不断创新亲情帮教手段,通过邀请改造积极分子亲属代表参加亲情帮教座谈会、年度罪犯改造总结表彰大会等措施,充分发挥亲情帮教在缓解矛盾、真情感化的作用。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教育转化成效显著。辗转五所监狱服刑消极抗改的熊某,就是钦州监狱感化挽救的一个典型,民警们凭借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信念,加强对熊某的个别谈话教育和心理干预,找准心理症结并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最后将熊某成功转化。《钦州日报》还以“狱警跨省联动拍亲情DV唤浪子回头”为题记专题报道了熊某的转变过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
不断深化狱务公开,坚持“阳光执法”,打消罪犯的思想顾虑,增强监狱执法公信力。监狱将服刑人员关心的计分考核、减刑、假释、行政奖励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情况予以公示,在办理保外就医、特殊收押、使用特殊岗位罪犯等敏感环节以执法告知书形式送达罪犯本人或亲属,使罪犯明明白白服刑,有效减少罪犯亲属对监狱执法的误解,预防执法纠纷。定期与驻监检察机关召开联席会议,设置监狱长信箱、驻监检察室信箱、纪检监察举报箱、狱内110信箱,聘请执法监督员,邀请社会人士进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