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支教团义务承担金华监狱“双证班”高中文化课教学任务

时间:2013-04-22信息来源:浙江省金华监狱教育改造科作者:

用知识涤荡心灵让关爱点燃希望

浙师大支教团义务承担金华监狱“双证班”高中文化课教学任务

按: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号召,于2001年正式成立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光影流年,支教之路已走过12个春秋,每一年支教团的人数都在增加,由原先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18人。2013年,浙师大支教团第一次走进了大墙支教,这次支教时间从3月份开始,大约历时三个月左右,共280个课时。

四月,桃花绽放,柳枝摇曳,和煦的春阳暖暖地洒在广袤的浙中大地上,浙师大支教团成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通过三道门禁,来到一座高墙和电网之中的特殊学校――金华育新学校,开始了他们的大墙支教生涯。这次支教不仅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同时也给服刑人员送来了文化知识。支教团成员用他们的知识一次次涤荡曾经蒙尘的灵魂,用他们的关爱一次次点燃囚子们新生的希望。

每堂课,都是一场心灵涤荡。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刘亚萍,讲授的是《成人高中语文》的第一单元“生命如歌”,这个单元,由中国现代诗三首、外国诗两首、诗经二首、唐宋诗词四首组成。通过她扎实的功底,播放诗歌朗诵的音画视频、词改编的著名歌曲等,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分析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特别是体会诗的情感,来让学生们或多或少地感受诗歌魅力。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她结合自己与亲人分离的感受,分析大墙服刑人员与亲人的骨肉分离的情感,深深打动了监狱学员的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短短的一堂课,或多或少给学员们带来了一些思想和灵魂上的触动,宛如是喝了一碗“心灵鸡汤”,涤荡了他们曾经蒙尘的心灵。

每门课,都是一个知识盛宴。服刑人员最缺的往往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可法律条文都是一些非常书面化的枯燥文字。法律专业的周宇阳通过一段清新的简笔画Flash动画视频来讲解婚姻以及近亲的法律规定,这种新鲜的教学视频引起了许多学员的兴趣。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案例,让第二女子监区五分监区的陈玲玲对法律知识越来越痴迷。在课后的交流中,她说这种教学方式,让她受益匪浅,她非常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更多的知识。高中数学课,对于服刑人员来说相对要难一些,可每当看到那一双双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望学习的眼神,支教团成员朱诚聪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尽量采取知识点和实际案例结合的方式来讲课。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和动作,不断地去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让他们重新扬起自信、自强、自新的风帆。

每个人,都是一股正能量。服刑人员张瑞说,过去自己对文化课学习总是不以为然,上课老是提不起兴趣,而浙师大支教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在上文学课的时候,他听到刘亚平老师讲余光中的《乡愁》时,想到在家年迈的老母亲,不禁潸然泪下。慢慢地,他的目光开始牢牢地盯在课件投影上,体会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课后,他自己还写了一份感受,他说:如今对于自己以前犯过错后悔不已,一定会把刑期当学期,尽快回家照顾自己的母亲。当周宇阳第一次听说支教的对象是正在监狱的服刑的犯人时,心中不禁咯噔了一下,带着这个疑问,她拨通妈妈的电话,她做好了又要被妈妈“打击”的准备,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曾对妈妈说想去兼职当家庭教师,妈妈半开玩笑的对她说:“你还是好好学习吧,别去误人子弟了。”这次授课的对象是监狱的犯人,没想到妈妈反而鼓励她去,她妈妈说:“丫头,去监狱上课是件好事情,咱们应该平等的看待他们,只要社会多给他们一点机会、同情、宽容和关爱,才能驱散他们心里阴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