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源于他们与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的联系程度。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社会资本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青少年社会资本缺失主要表现为社会纽带联系弱化或异化。社会资本缺失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生成的一类重要社会因素。增加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是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实现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青少年犯罪;原因;控制对策
一、提出问题
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它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1}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不仅可以拓展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视角,有利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1]而且还可以为寻求更为合理的控制青少年犯罪对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学者较早地运用了社会资本理论去研究越轨与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问题。.例如,哈尔波恩分析了“芝加哥社区人文发展项目”的调查数据后发现,社会资本与犯罪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哈尔波恩认为是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成员相互的信任、利他行为和尊重,形成了一种社区的集体防范能力,从而使得整个社区能够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譬如避免青少年拉帮结派及吸毒等行为。{2}罗伯特・桑普森和约翰・劳布把个体间的社会联系(例如父母一子女,教师一学生以及雇主一雇员)称之为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的缺乏是导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经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证实了社会资本与犯罪关系的一系列的结论,例如,家庭纽带弱化会增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情形:(1)来自父母的无规律的、严苛的、威胁性和惩罚性的管教;(2)父母管教程度很低;(3)父母对孩子的拒斥(不闻不问/敌意);(2)孩子对父母情感依恋程度很低。{3}
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根据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4}我们认为,社会资本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表现为:社会资本缺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增加社会资本是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资本内涵及青少年社会资本来源
(一)社会资本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将社会资本界定为“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5}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从功能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界定,认为“和其它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6}美国社会学家亚历詹德罗・波茨侧重于从网络的功能意义上界定社会资本概念,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7}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它们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8}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9}华裔美籍社会学教授林南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10}
虽然西方学者给社会资本所下定义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有三点是一致的:首先,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崭新的概念工具,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一种新的解释范式。其次,虽然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网络纽带关系、信任、规范、声望、权威等,但都离不开社会网络。第三,社会资本具有积极的功效,投资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回报,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利润,还可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资本具有两方面特征:首先,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社会资源。投资社会资本,可以带来增值效应。总体而言,拥有社会资本,可以增强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能力,从整体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10}(P59)其次,社会资本虽然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都具有普通资本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有其自身特性,如互惠性、不可让渡性、公共物品性和可再生性等等。{1}(P103)
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表现形式。社会资本的获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对社会资本存量有着重要影响。其表现为:那些拥有好的社会位置(初始位置)的个体在获取和动员拥有好的资源的社会关系上具有优势。一旦社会位置被确定,位置的占据者的广泛互动模式就会将它与相似的或更高位置的人相联系。社会位置越高,占据者就越可能获得更多更高价值的资源。所以,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层级与社会资本是正相关的。第二,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的强弱。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越强,获得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强度与社会资本呈正相关。{4}(P128)
所以,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进行相应的投资。详言之:在合理利用先赋位置的同时,积极加入不同的社会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组织成员资格和身份,建立更多的社会网络联系,并强化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体的初始位置是先赋的,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强化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就成为获取社会资本的最主要途径。
(二)青,人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他害怕犯罪行为将损害自己与朋友、父母、邻居、老师、雇主等的联系,因而保持了克制。假如一个人缺乏对他人的情感与兴趣,没有这些社会联系,那么他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进而实施犯罪。因此,社会纽带是制约人们犯罪的重要因素;犯罪缘于薄弱的社会纽带。{14}“当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者破裂时,就会产生少年犯罪。”{15}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家庭纽带弱化会增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2]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与社会纽带联系弱化或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家庭的联系弱化,二是与学校的联系弱化,三是与同伴的联系异化。其中,青少年与同伴的联系异化是建立在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弱化之基础上的,因为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弱化必然会促使他们去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以满足归属感的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家庭、学校失去依恋的青少年容易走到一起,从而建立起一种异化的同伴关系。
(一)与家庭的联系弱化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或细胞。儒家家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深刻而广泛,成为维持家庭秩序乃至社会繁荣的核心精神支柱。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家庭似乎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力地约束着青少年,青少年与家庭的联系出现弱化甚至断裂。造成此种局面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动的加剧,导致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二是离婚、婚外情、家庭暴力等促使一些家庭的变故。
首先,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3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约1.4亿人。与此同时,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其中14周岁及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6.5%。[3]据2000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据广西南宁市妇联对宾阳县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18.2%,一般的占20.9%,较差的占 60.9%。宾阳县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46人,其中农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31人,占全县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67.3%。”{16}农村留守儿童在犯罪青少年中的所占比例之高说明,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留守农村的青少年更易实施犯罪行为。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青少年社会资本角度考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一是亲情的缺失。家长在外务工时间长,与子女沟通时间少,离家较远的家长甚至几年都不能回家。久而久之,子女与父母之间无话可说、感情也被淡化。据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过节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 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17}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外出务工,被留下来的青少年通常交给三类成年人代管:一类是一方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一方照顾孩子;一类是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由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最后一类就是留给自己的亲戚照看。由父母一方照顾的,由于一个人既要忙家务又要照看家庭成员,家长往往忽视或者没有精力好好教育子女;爷爷奶奶多数年纪偏大、身体欠佳、文化水平也不高,加上对孙辈的溺爱,往往发挥不了教育的作用;至于父母的亲戚,大部分青少年因没有归属感而排斥他们的教育。
其次,以变故家庭为例。所谓变故家庭,指的是不正常、不健康的家庭。变故家庭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贫困家庭三类。正如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格鲁克夫妇通过??监管、父母子女关系紧张的家庭最有可能促使le="font-family:Tahoma;">
一是缺损家庭对青少年犯罪所带来的影响。所谓缺损家庭,是指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物质的爱,是儿童身心正常发育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儿童自??之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不正当欲望强烈,多孤>
不良家庭,是指虽然双亲俱在,但家中有其他缺陷1)犯罪或不道德的家庭。在该家庭环境中,容易和睦家庭。无论是父母之间不和,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不融洽,都会使儿童在无形中养成与社会不适应的性格。[5](3)教??年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正当教育使得家庭成员在家的“港湾”中迷失了方向,扭曲了人格;不正当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受到道德准则,就不能发展起适当的良心或超我。
三是贫困家庭对青少年??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父母为了生计??与不良分子结识。[6](2)家庭贫困,难面可能会使儿童“撞上”父母的性生活,从而??乱、污秽等环境,有碍儿童高尚情操的培养。>
(二)与学校的联系弱化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与学校的联系弱??起的联系弱化;二是基于教育不公引起的联系>
化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缺失不仅会降低学生??价值规范,进而削弱学校的社会纽带作用。学??面,应试教育使学生负担过重→以致不能乐于??少年犯罪的关系上,赫希曾勾画出一个原??一抵制学校当局→实施少年犯罪。{18}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的教化。学校教育应该是??别是只强调前一方面而忽视后一方面,则都会带来不良后果。龙布罗梭曾说:“知识并不使人道德,反而使其为更巧妙狡猾的犯罪”,甚至说??罪学校。”阿沙芬堡曾强调德育在教育上的重要性时说:“教育者,德化??而开汽车。教育应该以德育即人格与性格之陶冶为终局目的。”{19}
其次,教育不公正也是导致青少年与学校联系弱化??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和西部进行区域划分,不同地区居民的受??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依然严重存在。同时,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仍然较高,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相当严重。城市中阶层之间的差别日益明??平的处境,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无法享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难以对学校产生依恋。可见,教育不公正极易带来两方面后果:一是使一??学校失去依恋。
("font-family:Tahoma;">
美国心理学家温泽尔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个体获得学业成就和产生亲社会行为,并且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拥有亲近朋友,对人友好,具有幽默感和智慧等诸多良好品质。这样的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相反,不良同伴会影响个体产生种种行为问题,如抽烟、喝酒、犯罪等,也会深层次地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削减他们的社会资本存量。{20}(P119)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我国转型时期,对家庭、学校失去依恋的青少年容易走到一起,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往往是一种异化的同伴关系。这里的异化的同伴关系,指的就是一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异化的同伴关系削减了青少年的社会资本存量。在异化的同伴关系圈子内部,其成员的价值观念往往与主流社会不一致,容易形成所谓的亚文化。
美国犯罪学家艾伯特・科恩提出了帮伙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美国社会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实际上是对中产阶级文化规范与价值观念的抗争。由于下层阶级的少年所经历的不利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他们缺乏主流文化所要求取得社会、经济成功的基本技巧(包括教育训练、语言社交技巧、延迟满足等),因而体验着一种地位挫折,由此许多下层阶级的少年联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与主体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亚文化是主体文化的颠覆,在亚文化看来,少年犯罪行为是正确的,而这恰恰是因为以主体文化规范为标准它是错误的。{14}(P93-94)亚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文化理论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解释力,西方犯罪学的大量的研究发现,朋友的违法犯罪和青少年自己的违法犯罪之间有一个很强的关联,{21}“与其他罪犯的结交对青少年未来的非法行为有最强的预测力”。{22}
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同伴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以桑莉、林可基等人对福建省在押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为例,他们的调查对象为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14至16周岁被监管人员。他们的调查表明,有50.5%的人认为自己犯罪是因为受到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有53.3%的孩子认为把玩在一起的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放在第一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受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是造成他们犯罪的最主要原因。{23}(P7-11)
四、增加青少年社会资本与犯罪控制
转型时期的社会资本缺失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因此,增加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是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实现青少年犯罪??,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增加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一是增加家庭归属感;二是增加学校归属感;三是慎重交友。span>
第一,增加家庭归属感。增加家庭归属感的途??关怀需要是任何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各种困难的情感基础。{24}(P110)??宽容、倾听品质的培育,不能过于助长子女的??间关系。夫妻关系是否稳定影响着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庭归属感程度。
第二,增加学校归属感。特别是要增加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应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25}(PP25-26)一方面,办学理念应体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发展,办学理念是关键,要使中学生有学校归属感,学校应该有吸引力,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前途息??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会。另一方面,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现民族优良传统,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全体成员)的基本信念。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就有了精神支柱,有了追求和向往,就??维系成员心理和情感的“磁场”。{26}(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第三,??上进行诱导,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地选择朋??,减少因误解而造成同伴间的矛盾和争执;三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择友意识,加强自我修养,选择健康积极的同伴。
【注释】
[1]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复杂性注定了理论研究的艰??年犯罪问题成为必需,以新的解释视角来[2]家庭纽带弱??和惩罚性的管教;(2)父母管教程度很低;(3)父母对孩子的拒斥;(4)孩子对父母情感依恋程度很低。参见Robert J.Sampson, John H.Laub. 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65.
[3]所谓农村留守??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申保珍:《关注‘留守儿童’》,载《农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4]在缺损家庭,因其所缺损的原因的不同,影响儿童不??出于因死亡而缺损的家庭的比率小,而出于因遗弃、离婚、或分居等原因而缺损的家庭比率较大。考虑其原因,在后一种缺损家庭,在缺损以前其家庭已有不睦、不道德、无规律等因素,??然不可抗力的死亡而缺损者易趋向于不良自不难推测。参见张甘妹:《犯罪学原理》,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年版,ahoma;">[5]家庭不和睦,易导致少年形成犯罪人格。2002年黑龙江某市发生的中学生杀死母亲便是一典型案例:中学生于波(化??靠于波的父亲蹬三轮养家糊口,生活艰难。在这种状态下,父母间总是吵闹,于波心情苦闷,感觉家里没??。这样的家庭环境改变了于波的性格,他变得??生矛盾后,于波一气之下砍了母亲30多??,沉迷于网上。参见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载《犯罪学论丛》(第二卷>
[6]正如西方犯罪学家所说,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对父母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很??…贫穷和不利条件通过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而最终影响到犯罪的生成。参见Robert J.Sampson, John H.Laub. 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9.
[7]值??人格,过于富裕的家庭也有可能使儿童形??童过惯了为所欲为的豪华任性生活,因此缺乏??折,意志力减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参考文献】
{1}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006. 1.
{2}郑卫东,张清友.社区社会资本与乡村“问题少年”[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 (2).
{3}Robert J.Sampson, John H.Laub. 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65.
{4}汪明亮.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J]..中国法学,2009, (1).
{5}[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2.
{6}[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1999. 354.
{7}Alejandro Portes.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a conceptual overview. in Portes (ed.),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Essays on Networks,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 P12.
{8}Ronald Burt.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9.
{9}[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5.
{10}[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社,2005. 28.
{11}杨宣筑.家庭教育与青少span style="font-family:Tahoma;">{12}Laurence Steinberg. 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 what changes, and why?Annual New York Academy Science, 2004,1020:51-58.
{13}William Dudley. Crime and criminals: opposing viewpoints. Greenhaven Press, Inc, 1989, P137.
{14}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amily:Tahoma;">{15}[美]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M].997. 16.
{16}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an style="font-family:Tahoma;">{17}李俊杰.湖南省长关注留守儿>
{18}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709.
{19}张甘妹.犯罪学原理[M].台北: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 212.
{20}王强,柳静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娇治[J].理论月刊,2005, (1).
{21}Johnson, Richard E.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Its Origins: An Integrated Theretical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2}Kercher, Kyle. Criminology. in Edgar F. Borgatta and Karen S Cook. (ed.),The Future of Soci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1988, P304.
{23}桑莉,林可基.福建省在押未成年人犯罪调查[J].福建公pan style="font-family:Tahoma;">{24}晏辉.守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25}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6, (5).
{26}刘祖俊.略论学校文化的培育、形成与嬗变[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
【?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