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视野下诚信建设与改造罪犯之思考

时间:2013-04-25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内容提要】监狱做为司法体系的最后环节,预防犯罪的最后防线,它不是储存罪犯的场所,而是制造希望的所在,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诚信做人上,作用更加突出。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下,如何构建服刑人员新的诚信体系,不仅是践行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重新犯罪,体现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本质,也是监狱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诚信建设 改造罪犯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决定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监狱机关做为司法体系的最后环节,既是诚信社会的保障者,也是诚信社会的建设者,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如何构建服刑人员新的诚信体系,不仅是践行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重新犯罪,体现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本质,也是监狱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如何适应变革,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与时俱进,践行首要标准,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局,不断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是摆在每一个监狱警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监狱工作实际,提出几点思考。

一、服刑人员的诚信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2005年2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历史背景、重要原则和奋斗目标,而且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1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与总书记的讲话一脉相承,再一次说明,“诚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是核心价值目标。

诚信建设是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基础。对社会成员来讲,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素质,对全社会来讲,它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价值取向。

监狱它不是储存罪犯的场所,而是制造希望的所在,做为预防犯罪的最后防线,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诚信做人上,作用更加突出。

不论服刑人员在社会上犯得什么罪行,归根结底,道德扭曲,见利忘义,不讲诚信是他们的共性,他们显然属于《决定》指出的“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这一群人。由于受到不良思想的长期影响,他们的诚信体系是歪曲的,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追求的是新的“五子登科”(票子,房子,妻子,孩子,车子)。在歪曲的心理指引下,他们滑入犯罪的深渊。即便如此,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归社会,重新做人。因此,在刑期间,监狱帮助他们重新构建新的符合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诚信体系,不仅是监狱机关应有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求。

对监狱来说,做为司法体系的末端,也是刑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最后关口,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新的诚信体系,不仅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践行首要标准,提高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服刑人员诚信缺失的表现

服刑人员的诚信缺失,不仅具有社会诚信缺失的共性,又有监狱内部的在刑人员的特殊性,本文仅就服刑人员在监内诚信缺失的表现进行罗列。

表现之一: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由于监狱都有一定的劳动任务,有的服刑人员因为畏惧劳动,往往以身体不适为由,编造一些医生或医疗设备难以诊断的疾病,要求看病,要求休息,逃避劳动改造。

表现之二:编造借口,欺骗家人。有的服刑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监内消费,满足个人的欲望,编造种种借口,不顾家庭能力,向家人要钱要物。

表现之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服刑人员不分是非,对他犯的违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不管我的事,我也懒得过问,更不会主动向民警报告。

表现之四:刚愎自用,我行我素。有的服刑人员不是从思想深处反思犯罪的根源,而是以“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风头官司”,“诬陷打击”等等种种借口为自己的犯罪开脱,表现在改造上,有的拒不认罪,对抗管教,有的表面上唯唯诺诺,实质上我行我素,对自己的罪行没有最基本的反省和悔悟。

表现之五:假装积极,骗取信任。有的服刑人员长期混迹社会,有的甚至于是“二进宫”、“三进宫”等多次出入监狱,社会经验及反改造经验丰富,恶习难改,巧舌如簧,蒙蔽民警,骗取信任,达到个人目的。

表现之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有的服刑人员虽对监狱的管理规定耳熟能详,但是却阳奉阴违,当着民警的面是一副嘴脸,背着民警又是另一副嘴脸,大耍两面派。

表现之七:言论消极,诽谤攻击。有的服刑人员私下散步消极言论,诋毁监狱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民警的正常管理行为。有的对改造表现积极的服刑人员冷嘲热讽,讽刺挖苦。有的煽风点火,挑逗他犯违规违纪。

表现之八:恃强凛弱,打击报复。有的服刑人员冷酷粗暴,好勇斗狠,流氓习气深重,对他们认为侵犯到自己利益的服刑人员,想方设法实施报复,轻者污言秽语,重者拳脚相向,全然不顾监规纪律的约束。

表现之九:伺机脱逃,重新犯罪。有的服刑人员对自己的罪行没有深刻的反思,不能认罪悔罪,他们有的依然留恋过去的犯罪生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家庭问题,有的为了报复社会,铤而走险,逃脱关押,重新犯罪。

三、服刑人员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服刑人员诚信缺失,既有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监狱内部环境的滋生。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原因。但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有生成这种结果的土壤。

(一)监狱能暂时屏蔽服刑人员与社会的某些联系,但不能屏蔽社会诚信缺失的衍射。监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社会上的一切现象都会对监狱形成震荡,社会一阵风,监狱几层浪。当前,社会诚信缺失触目惊心,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的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这些都给社会人的不诚信提供了土壤,加快了社会诚信缺失的步伐。

服刑人员也是社会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呼吸同样的空气,从事大家一样的工作,面对大家同样面对的问题,接触大家同样接触的人。从思想到行为,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违法犯罪,不仅是诚信缺失的直接后果,也同样给诚信缺失的危害提供了有力的注脚。服刑后,监狱虽然暂时屏蔽了他们与社会的某些联系,但是,他们在社会上形成的思想观念不会随即改变,不诚信行为势必带进监狱,伴随着他们的在刑生活,对监狱改造工作和服刑人员个人的改造都造成影响。

(二)服刑人员在刑期间不讲诚信的成本低,受到的处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诚信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诚信度的高低。由于一??下,他管教的服刑人员能够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监狱民警就是服刑人员在诚信建设道路上的火车头。在开展服刑人员诚信体系建设的构想下,监狱民警必须先行一步,结合岗位大练兵,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的再强化,在执法上,依法严格;在管理上,文明规范;在教育上,情理交融;在生活上,热心帮助。言必信,行必果,为服刑人员的诚信体系建立提供直观的坐标和表率。

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监狱的思想改造工作面对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上是笔者结合监狱工作实际,把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放在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下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抛砖引玉,以期推进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监狱

作者姓名:相堂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