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监狱工作中的底线思维

时间:2013-05-30信息来源:江苏省溧阳监狱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做任何事,都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坚守这些底线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守住这些底线的具体措施有什么?管理者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底线思维”这一科学认识论对于我们研判与把握监狱工作面临的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底线思维简述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引导人们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主动接受这种情况,注重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着力避免被动局面,着重掌握工作主动权。

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是一项重要的方法论。底线思维中的预见性。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基础着手,从全局的视角预见可能的后果,进而有针对性的防备。底线思维中的辩证法。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方式,着眼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底线思维中的全局观。引导树立从全局看局部、由外而内的新战略观和从局部看全局、由内而外的新世界观。底线思维中的实践论。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减少弯路、降低风险,实现结果优化。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和怀疑的态度,在实施决策、开展工作之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利弊权衡,充分发挥底线思维鲜明而又强烈的全局取向、责任取向、实效取向的功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敏感性、关联性增强,监狱押犯总量居高不下、押犯构成日趋复杂,民警队伍结构变化明显,纵观监狱安全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运用好“底线思维”是工作所须和重要保障。

二、监狱工作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安全阀,是稳压器,也是保险杠。笔者认为,理清监狱工作的底线,可以从四个不同维度入手,即:基本安全底线、依法执法底线、首要标准底线、服务大局底线,由外而内、层层深入,这样才能更好的明晰监狱的属性、理清监狱的功能、探究监狱的使命。

基本安全底线。确保监管安全是监狱的硬任务、第一责任。确保监狱安全,是监狱工作的永恒主题,是确保工作取得进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监狱安全,其他工作均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监狱民警要增强政治敏锐性,从服务大局的角度出发,全力确保罪犯不违规或违法出监,不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管控好容易出问题的人、容易出问题的物、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确保监狱的绝对安全稳定。

依法执法底线。没有执法者内心对法治的信仰、崇尚和敬畏,就不会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外在表现;没有执法者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也不会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罪犯及其亲属既需要静态的公正,又需要动态的公正;既期许程序的正义,又期许实体的正义。因此,监狱必须完善执法制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流程,既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赢得公信力,更要通过自身行动向社会传递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信心。

首要标准底线。“首要标准”是新时期监狱工作的重要命题,就是要求监狱必须切实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解决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重生产轻改造”和“以管代教”的问题。其实就是更新观念,把教育改造作为监狱的本质职能和首要追求,以法律要求为基准,以塑造健康人格为出发点,以当下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再社会化为路径,切实把罪犯教育改造成为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服务大局底线。社会和谐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都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监狱是矛盾对抗、不和谐因素的集合体,但新时期监狱不再是闭塞、封闭、独立的刑罚执行机关,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广泛开展社会合作的部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监狱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监狱不能被动的以关得住、不出事为最高目标,而是应主动解放思想,使监狱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期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

三、路径分析

首先,教育是前提。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法律的根本保证是监狱民警队伍。因此,必须引导民警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提升履行首要政治任务、落实首要标准的能力,始终对岗位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群众充满感情。这就要求监狱民警必须不断强化三种意识。

大局意识。监狱工作不是大局,但会影响大局。监狱民警要充分认识到监狱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社会大局带来影响,要切实把监狱安全放在整个社会稳定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自觉树立大局意识,以监狱安全稳定服务大局、支持大局。责任意识。确保监狱安全、维护法律权威是监狱民警的本质职责,重于泰山。责任意识则是监狱民警做好工作、履行职责的前提和基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面对复杂形势、面对艰苦环境,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切实承担起“改造人、教育人、挽救人的”的责任。忧患意识。监狱是高风险场所之一,民警稍有松懈和麻痹就可能酿成恶劣后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任何事情都没有“板上钉钉”的必然,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能否保证安全,取决于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智慧。换言之,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

其次,制度是关键。制度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分配规则体系,具有规范、强制、保障和引导作用。监狱要充分发挥职能,没有与之相应的制度不行,而制度执行不力更不行。在某种意义上,制度执行力就是监狱的“软实力”,用制度确保底线不被突破。

职责清晰化。要将底线防守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对普通民警,要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明确每个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细化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责任目标,建立健全全员、全岗、全程的责任体系;对领导干部要区分业务领导责任和行政领导责任、集体领导责任和个人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为不同执法环节、执法岗位的执法提供明确依据。过程精细化。在执法过程中,要将底线防守细化分解,发散思维,创新举措,进一步细化执法行为要求。以罪犯劳动工具管理为例,可借用劳动工具管理图表强化工具管理,使民警及时、准确掌握工具使用情况和回收情况。同时,要充分利用执法质量考评这一有效载体,将各项制度狠抓落实,提高制度、措施的到位率。管理闭环化。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就监狱而言,我们可将监狱工作作为一个闭环系统,并把该系统中的各项专业管理如:罪犯收监、改造质量评估、新犯分流、技能培训、释放等作为闭环子系统;另一方面结合客观实际,进行灵敏、正确有力的信息反馈并作出相应调整,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促进罪犯改造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三,监督是保障。监督促规范,监督促公正,监督是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警队伍会不会出问题,什么时候可能出问题,出多大的问题,怎么掌控和化解这些问题,能不能坏事变好事,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判,加强监督,必不可少。

创新监督理念。无论是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尤其是监督主体,要更新固有理念,将监督看作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一种爱护,而不是刻意找茬,不是特权例外,更不是凌驾于其他民警至上的职权。在监督工作中坚持“三个一、三不放过”,即“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样要求,存在问题不放过、不纠正不放过、未处理不放过”。拓展监督职能。从民警的警容风纪、迟到早退等行为,拓展到民警日常的执法层面,防止民警不作为、乱作为,实现监督触角向内延伸;从监督民警层面,拓展到罪犯管理全过程,实现监督触角向家庭延伸;从民警的正常工作时间,拓展到八小时之外,实现监督触角向外延伸。注重结果运用。监督结果充分运用与否,是决定监督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监督结果与监狱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与科监区领导“一岗双责”管理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