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被誉为“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当然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伟人毛泽东堪称“噬书超人”,他毕生与书为伴,习惯成自然,曾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之于毛泽东真“精神食粮”也。无疑,书给他了学识,给予他了智慧,加上与生俱来的胆识,使得他在“激扬文字”的同时成就了“指点江山”的凌云壮志,谁能不赞同这个师范生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书成人生,读书却是苦的,所以称之为寒窗。古人为了读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划粥割齑”,若范仲淹等乃鸿鹄之志的人,受的是一等的苦,还始终认为世上第一等好事是读书,最终均成大器,成“人上之人”。当今也不乏已是“人上人”,却自愿受书折磨,苦读寒窗之人。邓亚萍三十岁之前就拿了无数世界冠军,几乎得了无人能比的荣誉。退役后,她从零开始,去清华“讨苦吃”,到英国“守寒窗”,她说读书真苦啊,打球那么累那么紧张,没掉过头发,读书却让她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苦读之后,她迎来自己的华丽转身,成就了自己另一段人生辉煌。
书的确与志向相连,更多的却是与生存息息相关,通俗说点就是功利的器具。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绝对是真理的话因其高调宏观,芸芸众生难与之共鸣。不能怪“俗家子弟”没有见识高度,书之于泛泛大众更多的是“跳龙门”的“独木桥”,是“平步青云”的“阶梯”。古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言而喻,书能让人有“金屋”,且能“藏娇”。事实上,书真成就了很多才子佳人,众多佳话中,算经典点的当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司马的才气吸引了文君,文君的书香吸引了司马,“书卷多情似故人”,何况两厢吸引,司马相如成功抱得美人归,最终成就佳话人生。
小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一句:“万事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包分配”三个字那是“普度书生”的福音,特别对于农村子弟来说,守得十年守寒窗,两脚不再沾泥,莫怪很多读书人冲着书给人“好处”。曾几何时,读书与不读书,差距用尺子量都量不完。那个时代,发奋读书一定程度上是能成就人生小小的梦想的。
读书风气是一个社会的风气,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如今,在一切以经济为前提的时代,书变得很无力,给予不了人们“黄金屋”,没有“黄金屋”基本上就搂不着“颜如玉”。自古就有“最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现在似乎愈发成真理了。常与书为伴,有人难免书呆子气,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社会学”常学不好,难免与社会格格不入,与世俗世道不相融洽。无力立足,难展壮志,豪情缩水,于是“读书无用论”充斥着社会众生,包括年青一代。曾经良好的文化氛围,与书为伴的年代就这样渐行渐远,很多人没有了书香,有的是铜臭,就算很帅的男人没有了儒雅,有的是俗气;就算是无可挑剔的美女,美则美矣,没有气质,也没了魂。
现在,不读书过得好大有人在,这些人不用苦读,无需劳累,有个“爹”就行;不守寒窗,不历风雨,有棵“树”就行。当然,前提是,这“爹”千万别被“坑”着,这“树”千万别哗啦倒了。偏偏,这样的人不学无术,还不争气,不仅“坑爹”还“刨根划树”,这样的人就那点“出息”,不说也罢。
人生在世,要行万里路,常力不从心,需要财力、精力和能力的支持,但读万卷书还是可以办得到的。就算书生无用,书之于人还是有个无用之用的,它让我们静下心来,审阅自己的内心,梳理自己的生活,忙碌中修心养性,感觉感觉生活的滋味。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书并不是无用,也不是人不爱读书,而是对部分人而言读书成了奢侈,有人曾说“偷得半晌闲,随手乱翻书,这就是幸福”,听起来多少让人不是滋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这一句诗把书之于人的意义和作用诠释得精彩绝伦。当然,三毛的阐述也别具韵味:“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上,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总理李克强欣赏这么一句:“圣贤书里可知天下事”。放下天下事不谈,单从监狱警察来说,读书不光是提升气质的问题,也不单是娱乐身心的问题。警察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罪犯,有的罪犯本身就是“高知”分子,如果干监狱警察这一行的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手头没“两把刷子”,是难以改造教育好这些罪犯的。现在有些警察整天想着如何吃喝玩乐,沉醉灯红酒绿,痴迷摔牌搓麻赌博,还有的存在“读书”不如“读人”,“看书”不比“看人”的思想。没有踏实的作风,可能一时得逞,结果说不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可能还毁了自己。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揽不到瓷器活,就算“读人”“读”得好,有人能揽到瓷器活,做出来的也是次品,迟早要被淘汰。还有监狱警察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专业人士,够工作用了。殊不知,现在知识更新很快,甚至学着学着就已经不管用了,过那么一年两年或三年五载的,明显就不够用了,眼看就跟不上形势了,时间再长一点,人整个就OUT了,“说不动,讲不清,追不上”就不足为怪了。看来,无论如何是有必要看点书的,哪怕就当餐桌那点盐碟或小菜之点缀。
每天,每个人都在著自己这本书。如何写,有些情节命中注定,大多情节则是自己怎么做的结果。书成就人生,书也让我们享受别样人生。
20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