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

时间:2013-06-02信息来源:宜州监狱宣教科作者:

 

说到画,不由想起名画“蒙娜丽莎”,据说人家到卢浮宫就是冲着“蒙娜丽莎”那微笑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今已约定成俗,类似中国成语,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我其实看不出象有人说的:那微笑有时看上去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略含哀伤,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于我而言,蒙娜丽莎不过是达•芬奇名画里在微笑着的“角”。

同样,惭愧的是,我也看不懂向日葵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专家曰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我并不排斥专家的“指导性意见”,亦相信梵•高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但我眼里所看到的《向日葵》不过是向日葵而已,我体会不到“心灵为之震颤,激情喷薄而出”的感应,反复看,仍找不到共鸣的感觉。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绘画只不过是艺术门类其中之一。面对艺术,不会“操刀”,情有可原;不会欣赏,犹如盲眼,不能不说是缺憾。思之,心生感慨。没有艺术细胞,这是先天的事,没有欣赏的眼光,这应是后天的错。除了怪自己先天的愚钝,也怪曾经艺术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缺失。

在传统教育中,偏见如猛兽,一句“艺术不能当饭吃”足以把各艺术门类统统打入“冷宫”。因为人有没有艺术修养,可以活,若没有饭吃,活不了。确实,现实生活不能绕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但现在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大问题,问题是温饱之余奔小康之后,物质日渐丰腴,人的精神却空虚贫乏,除了盲目崇尚豪奢,其实读不懂多少美的东西,遑论什么艺术。如今,大肆盛行的是另类“文化艺术”:铺天盖地酒文化,使人沉醉于花花世界;“裸露文化”,一丝不挂内涵;麻将扑克风靡眼球,到哪都见“四足鼎立”。女人眼中只有别墅和LV包,男人眼中只有豪车名表美女。文化归宿感每日况下,说点艺术真奢侈,别说能读懂了。

其实,艺术修养才是生活真正的奢侈品。“凡在艺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与哲理光彩”。可是现如今,精神的极度匮乏,已造成人的极端无识,更别论领会“艺术作品独特的思想意义与哲理光彩”。没有精神的高度,人不过是酒囊饭袋,没有精神的寄寓,人不过在醉生梦死,行尸走肉罢了。在酒饱饭足之余,人有必要增加一点审美趣味,熏陶一下自己的内心,弥补一下在修养上的缺失。没有高于生活的艺术光辉,生活真没多少高度的“含金量”。

当然,面对艺术,除了教育和自修,同样需要心灵解读,因为艺术本身没有统一的符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人生的画卷,各有各的阅历,各有各的工笔,对同一“东东”,你看到的是沧桑,我读到的却是温情;你钟情于一朵花,而我只在乎花瓣上的露珠,这都没什么不可,“百花齐放”才显生活画卷的多姿多彩。

偶然,见到蒙克的《呐喊》,不知怎地,我心头为之一颤,画面上,扭曲变形而尖叫的人物造型,似乎替你呐喊出了什么似的。但我却怕看,因为我看到了生命呐喊的痛苦。所以,我宁愿选择欣赏读不懂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梵•高的向日葵。


 

2013.6.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