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教育对女犯改造的积极意义和方式探索

时间:2013-06-09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摘 要:女德教育由古至今对维系社会和谐与促进个人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当下社会,特别是在女犯群体中,道德失范严重,家庭观念淡薄,制约了个人品行的完善。监狱引进女德教育,其宗旨之一就是要解决部分女犯亲情观和家庭观淡化的问题。这既是强化女犯思想改造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女性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女德 改造 意义 方式探索


 

正 文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要有好的国民,就必须有良好的教育。[1]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是所有教育活动中最初的一环,而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她们一般是教育的主体,起着决定性导向作用。因此,我们把女子比喻成世界源头,源头不浊,水流才自然清洁。古人认为: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一、女德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女德,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度体现女性德行标准的普世价值观。

(一)女德教育的起源。关于女德的起源,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强调,春秋战国时代的《礼记・曲礼》和《礼记・内则》,是目前所知对女德教育最早进行文字记载的两篇著作。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女德教育大抵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年,儒学者刘向见后宫靡乱,于是撰写了一部妇女言行志《列女传》用来规劝皇后,成为中国女德教育起源的标识。笔者认为,女德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始终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相一致。正是如此,历代祖师大德,古圣先贤也都对女德教育非常推崇。有关起源,无论哪种说法,在与其社会意义比较起来,都显得不重要了。

(二)封建时期是女德教育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1.封建经济是女德教育孕育发展的温床。不管女德教育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单从时间上看,至少当时的经济结构已基本过渡到封建自然经济。从唯物论角度看,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男权意识的延续。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使男性在生产活动中起主力军作用,也由此成为社会财富的支配者,女性因为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或是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较少,对社会财富的支配力相对减少,社会地位也就相对降低了,相应的就出现了孔孟“妇人从人者也”的言论。东汉班昭最早认识到这点,她出身名门,满腹经纶,长大后被宫中尊为师,教授嫔妃诵读经史。在这些经历中,她逐渐认识到男女社会分工的不同,由此初步提炼出了“三从四德”的道德衡量标准,《女诫》也应运而生。2.女德教育在封建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女德教育在封建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纵轴时间上的延续和横轴教育的普遍性两个方面。女德教育在我国历时两千余年,经久不衰,充分表现出这一文化的特别之处。它一出现,便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逐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不断有学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补充,出现了不胜枚举的相关著作,它们对我国古代女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有:《女史箴》(晋・张华著),《闺范》(又名《闺范图说》,明・吕坤著),《教女遗规》(清・陈弘谋著)和《女四书》(清・王相)。《女四书》是古代女德教育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成书于明朝末期,成为了当时全社会女德教育的通用教材,不仅如此,它的影响力也扩大到海外,深深影响着当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法律。《女四书》的书名是《女诫》(东汉・班昭)、《内训》(明・徐氏)、《女论语》(又名《宋若昭女论语》,唐・宋若莘/宋若昭)和《女范捷录》(明・刘氏)四本著作汇集的总称。内容大多采用便于诵读的韵语行文,通过对大量女性开模的宣传,对女子进行德行规范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三)近现代社会的女德教育遭到漠视。女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和鼓吹男权思想的文人利用,最终沦成封建统治者对女性实行思想禁锢的工具。正因如此,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便被当做吃人礼教而遭到全面废黜。女德教育自此遭到冷遇,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到了极匮乏的地步,能够认识、认同其积极内涵的人已经不多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拜金自私的现实主义思潮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后暴露无遗,越来越多的道德失范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时候,女德教育才有幸和传统文化一道又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二、监狱开展女德教育的价值

2006年,海南省监狱管理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监狱教学,并将其确定为海南监狱系统教育改造工作内容之一。工作开展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使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孝悌思想率先在罪犯中得到流传和巩固。实践证明,这种以孝文化为主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快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前进的步伐。2012年初,省局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论证,在琼山监狱试点开展了女德教育的教学工作。专门安排两名兼职民警教师负责教研,并初步编写了《<宋尚宫・女论语>易解》作为讲义使用,时至今日,整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一)监狱系统开展女德教育的必要性探析。1.当下女性犯罪多元化年轻化趋势加强。统计表明,近年来女性犯罪涉及领域不断增加、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组织卖淫等犯罪比例逐渐上升,女犯构成年轻化趋势明显,2012年底海南省在押的18周岁至35周岁之间的女犯人数较2009年同比增长16.7%,占总增长人数的36.4%,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被判处刑罚。2.女犯道德品质问题突出,家庭观念淡薄。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女犯不懂爱惜贞洁(惟务清贞),有的女犯不能以礼待人(抬身不顾),还有的女犯认为和公婆吵架很正常(咆哮尊长)等等,她们中遇事没有把家人摆在首位的不乏其人,也有个别极端女犯心中没有家庭观和亲情观,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未接受过良好的德行教育。因此,监狱有义务对这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败者进行最后机会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意识。3.监狱的分类教育工作有待完善。女犯是一个特殊群体,同男犯相比,她们内心的母子情节更加强烈,家庭观念更加浓厚,情感的稳定性更加脆弱。按照“因人施教,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罪犯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2]。对女犯,特别是那些态度不端、屡教不改、错误不断的严管对象,监狱往往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被动,此时,女德教育就显得更加妥切了。由于女德教育源于儒家思想,来自人性,去自人性,最贴近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女性为母性情感的载体,其中的教子内容对她们来说更具感染力,况且,女德教育理论比重少,叙事情节多,缺少了长篇大论,再加上韵语行文琅琅上口,文章通俗易懂,降低了学习难度,更适合这类女犯学习。

(二)监狱开展女德教育的现实意义。1.女德教育有助于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押女犯中,普遍存在个人素质差、文化水平低、对事物认知片面极端的缺陷。监狱若想从根本上助其改过,首先就是要纠正其扭曲的三观。而女德教育恰恰以亲情为基础,提倡德行作风,强调事事以家庭为先,对受众存在隐形的警戒。从这点上看,用女德教育弥补女犯家教的欠缺,培养她们的家庭观和亲情观,具有重要意义。2.女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女犯感恩图报的心理。学习女德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能大大启发女犯的恩义、情义和道义感。在监狱内服刑的人员有89%的人认为判刑监禁使人身失去自由,是很痛苦的事情。[3]孤独常常是牵绊他们心灵的敏感因素,对感性思维为主的女犯来说,孤独更为可怕。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尽孝,对丈夫怀义,对子女有情,才会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人。多数女人只有心中牵挂着家人子女,才会奋力拼搏。利用女德教育能够开启她们的家庭责任感,扩宽仁爱之心,唤醒她们的本善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