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日的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我们来到了目的地―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约12公里的地方。始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将清漪烧毁,后来慈禧太后在1888年,利用举办北洋水师的经费,重修这座皇家林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如今,她已成为那段历史的“见政”。
颐和园全园面积约290万平方米,湖面占了四分之三。万寿山和昆明湖就是颐和园的主体。
一进北宫门,首先到达“苏州街”,也称“买卖街”,全长约三百米。苏州街其实是两条街,中间隔着条种着睡莲的小河。这里店铺林立,共六十多处。现在,为了保护古迹,那些店大部分被封闭了。最有趣的是街上巡逻的人都穿着写有“勇”字的清装,戴着的一条长辫子的小帽,活脱清朝士兵再世。
出了水上街市,就开始登万寿山了。在万寿山的半山腰有一座气势雄伟八角三层的高阁。这是园内众多建筑中最具有风格的一座高41米。猜出来了吧?这就是颐和园的标志――佛香阁。要想登上佛香阁,还得爬完20米高的石阶梯,站在佛香阁上,园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习习凉风吹来,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爬梯的疲劳也被赶跑了。
佛香阁下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以前是慈禧做寿时的地点。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延伸的就是有名的长廊,它横卧在万寿山的南山脚,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总长度为728米,共273间。绿�的柱子,红�的栏杆,一眼像是望不到头一样。长廊的梁枋上绘有一万四千余幅大大小小不一的苏式彩画,人文风景一应俱全。其中人物画大多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上层横梁还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仙鹤。这里的彩画丰富多变,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难怪有“长廊漫游,步移景换”的说法。
长廊的南面是昆明湖,它的东西两边分别围绕着长堤。湖上有三十多座桥,其中有座十七孔桥,远看就像条白练飘浮在湖上,通过这座桥可以到达东南面的一个小岛,岛上载满了翠绿的树,透过树丛依稀可见古香古色的建筑,令人浮想联翩。泛舟在湖上又别有一番滋味。看着蓝天碧水和远处的景色,享受着迎面吹来的凉风,仿佛身处一个梦幻的世界。…
颐和园内还有许多景点,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共同构成了颐和园的优美和神奇。我如同一个婴儿,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的一只旋舞的孔雀,想叫出心田的惊喜,但徐了咿哑之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女作家冰心的这段话最能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亲爱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到颐和园去看一看,亲身领略一下她豪华壮美的建筑和她特有的文化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