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监狱文化是监狱人民警察在执行刑罚、改造罪犯实践中,通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够对罪犯发挥改造功能作用的、具有较强时代性的行刑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模式、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的总和。本文从监狱文化的内涵、分类、特征、功能、现状和构建途径等方面入手,结合监狱文化建设实际,阐述了对监狱文化建设的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监狱文化 内涵 分类 特征 功能构建途径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过程的积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尤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文化不仅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而且在系统、组织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成功的组织,一般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都塑造了卓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全新的管理思想,已经渗透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研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监狱文化是监狱文明的承载和积聚,对正确执行刑罚和改造罪犯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凝聚、激励、规范作用。笔者作为在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中,就监狱工作实践中监狱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监狱文化在监狱工作中的功能作用及其建设途径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一、监狱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功能
(一)监狱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监狱文化指的是监狱人民警察在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够对罪犯发挥改造功能作用的、具有较强时代性的行刑理念、思想观念、行为模式、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的总和[1]。监狱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样也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从我国当前关于监狱文化的研究上看,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监狱文化就是监狱的精神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监狱文化是干警改造罪犯过程中形成的模式与氛围;第三种观点认为,监狱文化是指除了物质文化以外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等方面。我们认为,要想反映监狱文化的全貌,体现监狱文化的特质,必须要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涵盖其中。为此,我们可以对监狱文化进行这样的界定:监狱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于监狱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之中,有其特别的属性,它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和共同准则,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具体而言,监狱文化是在监狱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行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治监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具有导向熏陶、管理约束、团结凝聚、激励鼓舞等多种功能。监狱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的监狱,是监狱工作的灵魂,是监狱建设发展的“软实力”,必须坚持以理性的思维认识监狱文化建设。
(二)监狱文化的特征
监狱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1、政治性。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维护政权的国家机器,这必然会使监狱文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人,所以监狱文化这种政治性集中体现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传承性。监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治狱实践和思想不断沉积的文明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狱文化作为一种统治文化,伴随着国家刑罚思想和制度的演变而演变。监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一个国家刑罚发展与变化、治狱思想和制度变化的轨迹。监狱工作方针、政策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反映了监狱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都反映了我国治狱思想重新定位和思考,体现在监狱文化上就是监狱文明的演进。
3、时代性。监狱文化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阶级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占主流。不同阶级社会有着不同的监狱文化,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推动着监狱文化的不断发展,监狱文化被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中国古代就有“皋陶治狱”之说,后来有了“圜土之治”的监狱文化,但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监狱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狱政制度的野蛮性、行刑方式的残酷性。新中国监狱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废弃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暴戾之刑,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确定了全新的刑罚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监狱文化理念。
4、双主体性。监狱文化是监狱机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集中体现为监狱工作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在刑罚执行、改造罪犯工作工作中所共有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信仰,以及罪犯在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习惯和认知,这一文化包含了两个主体,一个是行刑主体,一个是改造主体,这是其它任何群体所不具备的,使得监狱文化具有明显的双主体特征,这就决定了这种文化具有双重性。
5、法治性。监狱机关承担着宪法赋予的惩罚、改造罪犯的职能,以刑罚为武器与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通过具体的执行刑罚活动来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是监狱工作的基本要求;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监狱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干警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行刑,罪犯要依法、文明服刑,可以说,监狱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法律来开展的,因此,在监狱工作中形成的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法治色彩。
(三)监狱文化的功能[2]
1、监狱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监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监狱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监狱文化建设,以优秀的监狱文化引领监狱发展,通过监狱文化的创新推动监狱工作的创新,才能促进监狱工作的科学跨越发展,推动监狱事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监狱文化建设是监狱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监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引导警察职工牢固地树立监狱警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监狱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提高监狱警察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自觉性,秉承“教育塑人、文化育人、艺术感人”的教育改造新理念,使罪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积极投入改造。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有利于监狱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3、监狱文化建设是警察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随着监狱布局调整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警察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监狱警察面对罪犯这个特殊群体,身兼改造和生产的双重压力,工作经常透支,心理负担较重,需要及时沟通宣泄。但由于认识、体制机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监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而言,还处于较低层次发展阶段,监狱文化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氛围不浓,“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缺失等等。由于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大多数警察职工的娱乐活动都是在上网、看电视、打麻将中度过。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监狱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加强监狱文化建设,不断满足警察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
二、监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监狱体制改革的推进,监狱执法职能逐步回归,监狱的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在观念、体制、机制、软硬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横梗在文化建设前进的路上。
(一)监狱文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1.从社会外部环境看,存在着不利于监狱文化建设的错误认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