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杯散文征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二十岁,警校毕业分配到新洲锡矿。下车时,看到四周扑面而来的大山,来自农村的他还是被惊呆了。
队里安排他跟李狱警下井带班。李狱警大约四十岁,头上有些白发有点着急地冒了出来,个子不高,脸庞消瘦,但却掩藏不住他的精明能干。他和蔼地说:“叫我老李就行了。”亲切的老李让他心里暖暖的。
第一天跟老李带犯人下井,在昏暗、阴冷、潮湿的矿井里,他感到头晕目眩,不知是冷还是恐惧,身子不由自主地发抖。对于行内的人来说,带着犯人在昏暗、阴冷、潮湿的井下劳动早就习以为常;而对于行外的人来说,那是万万没想到的!初出茅庐的他心里自然会有落差,难免会感到恐惧。
看着气定神闲的老李,有条不紊地给他介绍井下的情况,他既钦佩,又羞愧。他复杂的表情,老李看在心里,满含关爱地说:“谁没有当初?习惯了就好,熟能生巧。”尽管有老李的照顾和鼓励,他还是度日如年般熬过了第一个班。出到井口,看到太阳的那一刻,他鼻发酸,眼睛发涩,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老李很健谈,经常给年轻的狱警们传授他多年积累井下安全知识、如何应急突发险情等宝贵经验。讲老一辈狱警们开掘矿山时,与天战与地斗发生许多惊险传奇的故事。这些切身历险记,凝聚成了老一辈新洲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不断激励一代代新洲人。
老李很乐观,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他都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身边的人。让他刻骨铭心是,一天早上醒来时,床前的鞋毫无征兆莫名其妙消失得无影无踪,替代鞋的是一个不大但也不算小的坑,床就那样毫不知情地跨在那个坑上,他不由得毛骨悚然。他忐忑不安地把这事告诉老李,老李只是淡然一笑,说:“三国时曹操能‘割发代首’,后来成就了一番事业。如今你能‘埋鞋代命’,小伙子,你命大福大,必有后福,前途无量哪。”老李的一番话消除了他的恐惧,这个信念一直鼓励着他勇往直前。后来,他才知道,在劳改场这片矿区,地下已经是纵横交错的井道,类似“埋鞋代命”的事时有发生,许多人都遇到过!是肩上的责任,让他们炼就了面对危险不畏惧、不退缩的坚强意志,时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时至今日,每当想起此事,他没有后怕,只有温暖。
他白天带犯人下井劳动,晚上组织犯人学习。渐渐地,适应了劳改场的改造工作。熟悉了狱警的工作职责,更清楚作为一名狱警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有了责任感,山里的日子虽然清贫寂寞,却很充实,责任感让他有力量克服艰难困苦。
几年以后,母亲来看他,无不心疼地说:“我以为你跳出了农门,当了干部,不再那样辛苦!谁知却掉进了山旮旯里,还要冒着危险下井劳动,唉……”他能体会母亲的担忧,而身着警服就意味着的责任,他必须无怨无悔地担负起这份责任。有了老前辈李狱警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他已经在工作中历练成长,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狱警了,责任感让他吃得苦耐得劳,能够抵御艰辛寂寞!
新洲锡矿是新洲人挥洒青春热血,守住清贫寂寞的故里,是新洲人“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的见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九十年代末,监狱逐步从山区迁到城市。新洲锡矿搬到了贵港,改称贵港监狱,监狱的改造工作和经济工作面临新的转型和挑战。经济工作陷入了困境,效益不好,生活时常让他捉襟见肘,顾此失彼。而城市的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耐。”每天忙碌的工作,他无暇顾及也没有能力享受城市的精彩,也就减少了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无耐。生活一如既往在清贫、平淡中过着。但是作为新洲人,新洲精神早已烙印心间,工作绝对不会含糊。
可是那年高中同学聚会,现实还是让他掠过了一丝无耐。多年不见,同学们都很兴奋,酒过三巡,不知是谁提议要自我“人肉”一下,晒出各自的工作、收入。同学们,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个个都是成功人士。那个曾经和他同桌,长得有点让人着急,当年还经常抄他作业的同学,还特地清了清嗓子,一字一顿地说:“我,没什么可说的,去年随便做了一点,只是赚了三、四百万而已……”。“My God!(我的天哪!)三、四百万”那是他工作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攒不了啊!他被现实惊呆了!脑子在酒精催化下,开始作痛。旁边同学推了推他,该他说了。他能说什么呢?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单位效益不好,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都捉襟见肘,顾此失彼。要不是03年十分幸运地赶上回调的末班车,如今还是个科员,肩上的“两扛一星”就陪他到退休了。虽然已升为家长,却很不称职,几次答应儿子“六一”儿童节带他去南山公园玩,可每次不是上班,就是监内临时有事而食了言。转眼儿子已上了初中,他陪儿子的童年时光屈指可数,幸好妻儿理解支持,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想到这,不胜酒力的他拼命地把自己灌醉了。工作时底气十足的他,此刻心里空落落的,在现实面前当了逃兵。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差距,难道自己真的太差劲了?微薄的工资是否就能体现他的工作价值?他理不清,脑子很乱,头胀得要炸了。
同学聚会结束,回到家,他还是有些恍惚。第二天上班,他审核服刑人员给亲属的短信,当看到黄犯的短信:“爸妈你们身体好吗?天气凉了,要多加些衣服,注意身体……”时,他脑子一下就清醒了。站在工作岗位,他找回了自己!回想黄犯刚进来时,每次发短信只会问父母要钱,如今他能主动关心父母了,会问寒问暖了!是什么力量让他转变了?这样的转变能用多少钱来衡量呢?还有王犯刚进来时,抵触情绪很大,一直责怪家人不帮他,所以才挨进来,并扬言如果家人不尽快把他弄出去,就抗拒改造,而且拒绝会见亲属。前几天他母亲来看他,一接通电话,他就主动向母亲道歉,承认错误,表示一定好好改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分别时还不断嘱咐母亲: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着他回家尽孝。是谁让他懂得了道德伦理?又是谁让他勇于认罪悔罪?还有上次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刚进来时的赵犯只懂得向父母伸手要钱的双手,如今面对老父亲,他懂得用自己的双手,为父亲抚平满脸的皱纹、抚慰心里的伤痛;懂得跪着用他的双手给父亲洗脚;懂得用他的双手为父亲拭去喜极而泣的泪水。与父亲分别时从心灵深处流下了愧疚悔恨的泪水。诸如此类令人欣慰感动的事例举不胜举。是谁有如此大的魅力使服刑人员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是一群和他一样的狱警长期不厌其烦的教诲,才能让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改邪归正;是一群和他一样的狱警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来教育感化了这些浪子。没有人能说得清服刑人员的巨大转变花去了狱警们多少个日日夜夜,耗尽了他们多少青春热血和辛劳汗水。有了他们默默无私奉献,才能使得浪子回头。是啊,浪子回头金不换!他不再心痛,不再徘徊,更加坚定了自己所从事监狱工作的重要意义。
多年过去,他成了老狱警,也像当年的老李,爱跟小狱警们讲新洲的故事,传递“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新洲精神。
现在狱警的待遇有了提高,工作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工作的压力和责任却越来越重,重如泰山。工作时如履薄冰,可心里还是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当年能守住清贫寂寞,冒着生命危险,工作都不会含糊,遇到难题都能迎刃而解的他,如今心里也被这股无形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有些不知所措……
“3.8”事件,使得人心惶惶,每次提起,都会让人心有余悸。虽然已过不惑之年,历经无数风风雨雨,从小狱警历练成了老狱警,干了一辈子监狱工作,一生最拿手的是管教服刑人员,可谈及这件难以防范突发事件,他的心还是咯噔了一下,空落落的,脑子一片茫然……
想起老李退休时感慨万千地说:“我,‘刑满释放’了!” 如此自嘲让他心酸不已!能否顺利获得“刑满释放”的担忧萦绕着他的心头,他双眉颦蹙,陷入了深深的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