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一首诗歌想到的

时间:2013-12-20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近日,和网络文友“弓山老匪”在QQ里聊天,因为都爱好写点小小说的缘故,越聊越投机。说到诗歌,他说他写文以来只在报纸发表过两首诗

,然后他就将他90年代写的《那个流浪的秋天》发给我,全诗如下。

那年秋天�她父母和别人都说�我是癞哈蟆�她是天鹅�于是我想离开家乡
  我从村西南的弯道走出�不回头�我用石头砸伤�跟我的黑狗�让它回去陪父亲
  那个秋天的早晨�我离开家乡�多年来�我常坐在流浪的河边�拔着渐浓的胡须
  每年春节�我回到那个峒场�不再看小河边那颗榕树�听说它有一边已经被雷电击伤�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个女人�蹲在广东一个遥远的小镇�为那个修单车的男人抹汗�我把她敲进电脑�站在我的诗里�泪眼婆娑�望我那摇曳的烟圈
  我的女人�在身边�默默添香�打字疲惫的时候�我扭头�看她纯真的笑脸。
工作以后,和普通大众一样,我也是忙绿于本职工作事务和生计,对诗歌关心少了,仅是凭读大学时文学课老师对诗歌的讲解所给我带来的吸引力,平时看到诗歌还是尽量阅读。

读弓山老匪的这首《那个流浪的秋天》后,我想了许多。

首先,这首诗写出了自己似曾熟悉的但还写不出来的故事,这样的心事平时也多次听同龄人说过。这首诗写了一个年轻男孩初恋失败后的伤痛、艰难逃离和自醒,也用对比的手法(第5节和第6节对比)写出了诗中的“我”想不到后来自己娶到了比初恋情人更好的老婆……

经常是,人到中年或老年后,才感悟到,失败的初恋只不过是自己人生这篇小说里的一个句子或段落罢了。但年轻时,往往难以理解和体会到这些道理。因为初恋失败而多年沉溺不误、影响工作甚至轻生这样的事情,社会上就一直时有发生。
作为过来人,在工作中对年轻人进行上岗教育或平时与他们聊天时,有没有必要讲讲这些道理呢?

其次,我想到这首诗的文法。这首诗采用了一种压缩的写法,将一个中篇小说的素材,压缩成了一首诗,它把一篇小说可以写的、长时间多空间的故事用那么简短的6节诗句展现了出来,好像给人读了几张照片就如同看了一部电影一般。首诗给了我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也给我写文时一个启示:写文章,可长可短就写短,可写多短就多短。

第三,我想起了福楼拜,想起了他客观冷静创作方法。著名文学大师、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有一个创作观点,就是“冷漠客观地叙述”,他观点的大意是,写文章切忌盲目发表作者对所写事件的主观观点或评价。这个手法后来被各年代的新闻记者广泛借鉴和使用。在名记者和名级媒体的新闻稿件中,我们找几乎不到作者对所写事件的主观观点或评价,他们只是客观写清楚事件本身,没有多余的话。

在山老匪《那个流浪的秋天》的这首诗里,我感觉到那个事件对诗中我的伤害,这首诗写不尽诗中我失恋的悲伤,但诗中的我没有说半句自己悲伤话。此诗不带感情指向的叙述,是不是运用了福楼拜“冷漠客观地叙述”的写作原则?耐人寻味。

第四,我也想到平时看到的一些单位、机关的有关文件用语或宣传横幅标语。如、“一切以……为中心”、“权力以赴做好……工作”、“……压倒一切”。每当看到这类文字,我就一头雾水。难道重视这方面工作就不要其他工作了?如果真正按文件或标语要求去做,工作者这多半也是无所适从。

另外,我也想到现在有的写文章的人。他们写新闻或故事、小说等文学作品,总喜欢在文章内容甚至文章题目中强加上作者个人的主观观点,给读者一个被强迫接受一个什么东西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写法、我也认为这样的写法不可取或不专业。

读文特别是阅读文学类作品,是一种享受或休息,作者在作品给人说教,我总觉得有些别扭。客观而实事求是的写清事理,给读者自己认知和思考,这样的文字,我才喜欢。


 

作者:广西区鹿州监狱宣传科梁永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