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

时间:2013-12-28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钟姐是一名狱警,地地道道的狱警世家出身,生在农场,长在农场,工作在农场。

春节放假,钟姐又一次陪丈夫回乡下婆家过年。

四个多小时后,在邻村公路边下了班车。离婆家还有两三公里的路程,看不到侄儿来接,丈夫电话联系,得知侄儿临时有事,要等半个钟以后才能过来。丈夫说,走吧,锻炼锻炼。

夫妻俩大包小包背着拎着,女儿踯着缠着,一家人像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模样,步履蹒跚慢腾腾地往婆家赶。才走出几十米,穿着高跟鞋的钟姐,很不适应这乡间泥路,加上要兼顾女儿,额上已渗出了小小汗珠,就这样停停走走,拎上拎下,引来了路过的不少眼光,偶尔也有人跟丈夫打声招呼。

婆家所在的村庄与这个村庄虽然是同一个村民委,村民赶的也是同一个乡镇集市,而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平坦道路,唯独相连两村的路是很不平坦的耕作区小路,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如果碰到下雨天,那才知道什么是泥泞,钟姐对此深有体会。

眼看着来来往往驶过几辆三轮车,却拦不到一辆愿意去婆家村庄的。

丈夫决定停下休息一会再走,反正离家已经不远了。女儿却很是精神,催着快点回去,和奶奶家的哥哥姐姐们玩。

这时又从村外驶来一辆三轮车,很快的速度,钟姐和丈夫都没有再拦车的意思。三轮车来到跟前,却突然“哗”的一声刹住了,开车的老乡探出头来说:“阿伯,我送你们回去”。

丈夫说:“我们是到佛子村的啵”。

司机老乡说:“懂得咯,上车,快点”。

丈夫又问:“你是……?”。

司机老乡说:“阿伯,我认得你们,你们没认得我的” 、“快点、上车”。

钟姐和丈夫来不急多问,把大包小包放到车上,拉上女儿,一家人又搭上了回家的车,钟姐终于松了一口气。

司机老乡对钟姐的丈夫说:“我刚才拉人出去,车上一位阿伯讲是你的同学,到公路边刚好有班车下客,我把车上的人送上班车就转头回来了”。

这时到了村中间,很多等车急赶集的人要过来搭车,司机老乡大声说:“等十分钟就回来了”。

很快就到了机耕路,司机老乡又大声说:“扶好了啵”。

三轮车咣当咣当咣当的响声伴着颠簸颠簸颠簸的摇晃,钟姐的双手吃力地牢牢抓住了车框,丈夫还想与司机老乡说点什么,谁也没听清谁在说什么。

短短的两公里路很快就走完了,车终于停在了婆家的门前,这时,正在启动自家三轮车的侄儿迎过来说:“�,伯娘,我正准备去接你们呢”。

侄儿发了一支烟给司机老乡并热情地招呼着,很熟的样子。

钟姐把包袱拿下车,掏车费给司机老乡,司机老乡说“伯娘,不用,收钱我就不送你们过来�”。

钟姐坚持要给车费,司机老乡坚决不肯收并说到:“伯娘,你们帮过我,我还没感谢你们呢!”,说罢,边上车边说“我拉人去了”,车子飞快地转头走了,留下莫明其妙的钟姐。

丈夫的侄儿说,那是隔壁村的某某,坐牢减刑刚回来不久,他们村的人讲他比以前好讲多了;丈夫补着说就是那个老党支书的孙子,钟姐问:“哪个老党支书的孙子?”

丈夫说:“几年前,春节前探监找你协调给接见的那个“老乡”,你忘记啦?”钟姐才想起有这么一件事。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中午,钟姐下班后来到单位食堂,刚吃饭就接到丈夫的一个电话,说是一个“老乡”在监狱劳改,“老乡”的父母、妻儿、兄弟来探监,按规定每次同时只给接见三人,超过的人员不得接见,已登记,要等到下午上班才轮到接见。

知道这个规定后,“老乡”的父母亲很着急,打电话回家告诉了“老乡”的祖父――七十多岁的老党支书,老党支书亲自到邻村,找到钟姐丈夫的家人要了电话号码,联系钟姐的丈夫,请无论如何帮助协调让几个千远万远来探监的家属都能见上“老乡”一面。

钟姐的丈夫二十年以前与钟姐同在一个监狱工作,老党支书以为钟姐的丈夫还在监狱工作,这样的忙当时对钟姐的丈夫来说不是难事,现在的确不方便,所谓人走茶谅,规矩也不同了。钟姐的丈夫本着帮助人的立场出发,也不好直接抹了老党支书的面子,说明了已经不在监狱工作,同时也表态找人帮一下看能不能解决。

钟姐的丈夫打电话对钟姐说明了这个情况,看能不能解决。钟姐向“老乡”所在监区的领导说明了这个情况,也了解“老乡”的改造表现,监区的领导表示刚入监的“老乡”表现不好,可以利用这个帮教机会引导教育犯人,在不违反监管规定的情况下,灵活安排“老乡”的家属都能见上一面。

后来监区的领导遇见钟姐时说,那次接见后,“老乡”改造态度转变很大,表现也很好,从消极改造的典型转变为积极改造的典型。

后来钟姐也忘记了这件事。

钟姐想,这样也能帮人一忙,善莫大焉!

丈夫突然对沉在回忆中的钟姐说,你帮过老乡一下忙,人家都记得�。

钟姐说:“是你老乡”!


 

作者:广西区鹿州监狱审计科:陈红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