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关艳秋)2013年以来,新疆巴音郭楞监狱主动把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融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对服刑人员回归社会进行了充分考虑研究,按照贴近服刑人员自身实际、贴近改造需要、贴近社会就业的“三贴近”原则,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使服刑人员平安回家,顺利开始新生活。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解决思想之惑。针对服刑人员思想上存在错误认知,监狱融约束、矫治、养成、激励、引导于一体,开展法律法规、时事国情、思想道德、传统美德等教育,邀请驻地政法委、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社区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业来监举办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和“一对一”帮教,着力解决服刑人员在继承传统美德、守法守规、心理健康、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认知问题,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婚姻家庭观和回归就业观,从而中改造中遵纪守法,矫治陋习,服从管理,掌握劳动技能,为刑满回归社会就业谋生创造条件。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解决无技之愁。针对服刑人员刑释后就业难的问题,监狱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服刑人员劳动改造实际、社会就业形势结合起来,与国家职业技能考试挂钩,在往年开展面点、砌筑等培训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棉花栽培技术、水暖工中级技术、服装缝纫技术培训, 取证率达到99%,使服刑人员学习掌握了一项或多项技能,使他们出狱后可以凭借在监狱学到的过硬技术和能力,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开始新的生活。监狱还开展了“新生”指导,邀请驻地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来监,向服刑人员介绍有关治安、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形势,为服刑人员答疑解惑,使服刑人员树立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三是有效衔接帮扶,解决就业之虑。积极与巴州司法局、各县市司法局及乡镇司法所联系,对监狱近2年巴州籍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采取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当地政府部门衔接,积极争取当地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从技能培训和就业渠道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邀请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在押服刑人员进行就业安置、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宣传,促使刑释人员更好、更快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在司法局等部门的帮助下,6名刑满释放人员得到了就业帮扶。
四是延伸教育触角,解决衣食之忧。针对一些服刑人员尤其是“三无”人员出狱后衣食住行难的现状,监狱延伸教育触角“扶上马再送一程”,根据监狱局有关规定,结合当前物价因素和路途远近,重新制定了刑释人员路费发放标准,对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实行动态管理,在给刑满释放人员足额发放路费外,还以拨付专款、接受个人捐助等方式为即将释放的人员发放衣服,使他们不再为自己回家的衣食住行担忧。
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服刑人员在刑释回归前“脑中有法、手中有技,袋中有钱、心中有情”,怀着感恩的心回归社会,并树立了监狱良好的形象。(新疆巴音郭楞监狱 关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