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监狱永不悔

――记新疆兵团某监狱司务长孔俊伟

时间:2014-03-12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2014年2月24日晚12点,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监狱司务长孔俊伟在值班期间,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病逝,经医院确诊为高血压三级猝死。他匆匆走完了短暂的人生之路,离开了疼他爱他的亲人和战友,在热爱的监狱事业上永远的倒下了。

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级,尽管我们知道死不能复生,可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敢相信这事实,年仅39岁,正是年富力强,事业的上升期,家里的顶梁柱,他却离我们而去,他的英年早逝令我们痛惜不已。

孔俊伟同志,1993年12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从事监狱工作,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多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监狱事业,从事过分监区长、管教、司务长等多职,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孔俊伟身材微微发福,皮肤有点窘黑(监狱警察的特征),总是一脸憨厚的笑容,性情火爆,嗓门大,待人真诚。大家都称呼他为“孔老二”,也许是因为他比较“二”吧,就是因为这“二”的特性,干起工作来从不马虎,一是一、二是二,虽然有时爱发发牢骚,但工作一样没落下,在担任司务长期间,服刑人员食堂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食堂”,多次被评为“先进伙食单位”,副食品基地建设被树立为先进典型。

受旧有体制制约,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搞好服刑人员伙食工作,一直是一个考验基层监区司务长的难题,司务长孔俊伟就经受住了考验,他为自己定下两个铁规矩,一是严于律己,不用职权为自己捞好处,二是秉公办事,保证公家财物不被侵占。他常说:“当司务长,有两笔怅,一笔是帐面的,一笔是良心上的。白纸黑字的怅面要一清二楚,无影无形的良心怅更要问心无愧。”

当有队员们这样问司务长:“为什么变每周两次的炒煎鸡蛋为煮鸡蛋?”他解释说:“队员们过去常反映的定量不足,诚然,在给三、四百人炒蛋时,炊事员完全可以利用岗位之便,吃双份、多份炒蛋,甚至照顾朋友,更有私藏克扣,容易有猫腻,煮收在进入服刑人员嘴巴前,有个蛋壳保护着,服刑人员食物是否足额,要服刑人员本人来验收――敲开蛋壳!”多么朴素的语言,却包含了至深的哲理,只有深谙管理,用心干工作的智者,才能在如此细微之处,敲开蛋壳的权利,保障人权的恢宏道理。

过去每月25号亲情接见日,服刑人员亲属总是大包小包带吃的,队员在监舍里想方设法做“小锅饭”,监区对这种违规现象反复教育、多次处理,却是屡禁不止。孔俊伟发现这种现象后,立刻转变观念,他对伙房全体炊事员动员说:“小锅饭盛行的根源在于我们伙房的伙食质量上不去,小锅饭是对我们伙房工作的否定。”他主动向监区领导立下军令状,变者为疏,要小锅饭不禁而止。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可巧妇善做有米之炊。这个善,就表现在日常管理和调剂上,有了走出新路的副食品基础保障,有了严格管理做保证,孔俊伟不在满足于让队员吃饱、吃卫生、吃足定量,他刻苦钻研营养卫生知识,科学调整膳食结构,从队员中选拔有烹饪特长的人才,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做到粗菜细做,细菜精做,实现了向吃好、吃科学、吃出营养转变。伙房的伙食好了,冒着违规“风险”烧“小锅饭”的现象也就不禁而止了。服刑人员伙食好了,思想更加稳定,改造积极性更高了,连本师犯家属进监帮教参观,都对监区服刑人员的伙食表示赞叹,很多家属还议论说:“这生活比家里还好。”从此,服刑人员家属探监大包小包带食品的现象再也没出现了。

孔俊伟经常说:“我要牢记自己监狱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把使命融入岗位,始终把监管安全放在首位。”一个人如果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就少了,孔俊伟就是就样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亏欠家庭很多的人。孔俊伟平均每个月休假不到5天,逢年过节监区忙于给队员改善伙食,他更难得回家与亲人团聚,他每天在岗时间常常超过十几小时,孔俊伟的家在离监区不到八公里的连队,他却常常十天半月才能回一次家。

孔俊伟的妻子在连队上承包着80多亩棉花地,妻子一个人在家要侍候老,又要照顾小,还要管理80多亩棉花地,每天忙得喘气的功夫都没有,看着妻子用柔弱的双肩,承受起家庭的重担,孔俊伟心理只有无言的惭愧,难得休假在家的日子,他总是脚踏朝露,身披晚霞,几乎把家里的活都包了,他想补偿自己对妻子、父母、孩子的亏欠……

可是现在深深地愧疚只能埋藏在广袤的大地里,他没有留下一句话,永远离开了,但他的灵魂却活在监狱大墙内,永远奉献给了监狱事业。

(兵团一师科克库勒监狱,吕济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