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长婷、蒋有新)日前,新疆新源县召开第十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新源监狱民警付振相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至此,我们才知道,在付振相身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今年25岁的付振相,出生于甘肃古浪县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随父母落户新疆石河子。2007年参军入伍,2009年9月从部队考入公务员队伍,并前往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习法律专业,2011年9月被分配到新源监狱工作。工作近3年来,他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向人们诠释了一个普通民警的无私与大爱。
热心公益 乐于助人
到新源监狱工作后不久,付振相每个月总要去一趟伊宁市,同事们常常开玩笑说,小付又去相亲了,他总是嘿嘿一笑。有段时间,大家发现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工艺品,更让同事们猜测不已。直到后来,付振相同监区的民警刘军在伊宁市遇见他,看到他大包小包带着玩具、文具、零食等一堆物品,这才知道他去伊宁市原来是看望福利院的孩子们。据了解,在新源监狱工作的这几年,付振相一直坚持去看望伊宁市福利院的孩子们,与他们聊天,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出去看电影,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亲切的称他小付哥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更是对他夸赞不已。
付振相不仅自己经常做一些献爱心活动,他还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公益活动。2013年,他通过网络建立了一个名为“小小的爱”的公益QQ群,通过公益活动平台,能让更多的人加入社会公益活动。他不仅关注自己身边的公益,还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他还参加了腾讯公益组织的每月向山区留守儿童捐款的公益活动。他常说“这些孩子们太需要帮助了,钱虽不多,但点点滴滴却能汇成爱的海洋。”
在单位他总是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扶贫帮困、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平时出门在外,只要碰到捐款、捐物等社会公益活动,他总是100元、200元,尽自己的微博之力,他自己也记不得已捐出去了多少钱。付振相的父母都是团场职工,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他在还住房贷款,只要上级号召,他总是积极响应,慷慨解囊。
捐资助学 圆梦春苗
在部队时,付振相所在的连队曾捐助过一名当地贫困大学生,付振相作为捐助者之一,受到很大的震动。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因家中贫困,差一点辍学,就因为有其他好心人的帮助,他才得以把高中念完。高中毕业后,付振相穿起了绿军装,然而上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连队资助大学生的事情让付振相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参加工作后,付振相便开始了捐助贫困学子的行动。
2008年,通过网络,付振相接触到一个叫做“春苗计划”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个平台,付振相结识了两位四川贫困山区的孩子,他决定省下自己的学费和零用钱,资助这两位孩子。到新源监狱工作后,付振相便每年他从自己不多的工资里,拿出2000元为两位孩子支付上学所需费用。如今,他资助的孩子一个已经上了大学。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吗?你自己也不宽裕呀!”他总是说,“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帮助啊!,我能做一点算一点,也许我的这一点帮助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呢!”是啊,多么朴实的话语,正是这朴实的话语、点滴的平凡,透出了付振相金子般的心灵。
勤俭节约 朴实无华
帮助他人,付振相总是慷慨不已,然而他对自己却很苛刻。他生活简朴,从不和监区其他民警比阔气、讲排场,他的衣柜里没几件便服,最好的衣服就是警服了。同事们常常劝他,对自己好一点。他总是说,比起那些贫困的孩子,我的条件要好的多。监区民警孙静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2010年,付振相计划利用十一假期与女友去见女方父母,翻遍衣柜,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在同事们的极力劝说下,才去伊宁市买了套衣服。他总是工作上向上看,生活上向下看,把点点滴滴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他以苦为荣,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练意志,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立足本职 尽职尽责
付振相是一个以“认真”二字当头的人,自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他本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很快掌握了监狱工作相关业务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虽不善言语,但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工作不久,他发现监狱的维哈族服刑人员占比例较大,个别矫治以及日常工作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学习维语。寒来暑往,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付振相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历程。他不仅向书本学习,更多的是向监区少数民族干警学习,只要逮着机会,他总是带着一大堆问题虚心请教。如今付振相同志已经能用维语对话了。
付振相同志用他点点滴滴的平凡,件件小事垒起了一个个不平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一个普通民警的不平凡、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