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用勤奋与朴实践行这句箴言。从未想到能当上警察的他却幸运干上了这个崇高的职业。“要干就要干好,干出名堂”。四年的风雨洗礼,他已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一职业,在富平监狱这片沃土上扎根、成长,尽情地绽放青春之花。
第一次穿上威武的“警蓝”,头顶熠熠生辉的国徽,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在政治处报道当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立足岗位、敬业履职、埋头实干,勤于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和管教业务技能,正是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他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老病残监区罪犯构成复杂,多为病犯,改造面临很大压力,其中顽危犯的教育转化对监区来说就是一个不小挑战。罪犯王新生,调进二监区时被抬着进来,多次违纪,被安排在他所包的小组,该犯经常装疯卖傻,逃避劳动改造任务,同犯们都不愿意与其相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没有直接对王犯进行谈话教育,而是调看王新生专档,细致地翻阅卷宗,熟悉案情材料,询问同乡犯,分析王犯装病的原因,得知其入狱后与妻子感情不好,常常夜里思念妻子和孩子,再加上妻子与弟弟因房屋纠纷,经常发生争吵,所以家里的事情时常影响其改造情绪,得知这些情况后,他主动与王犯妻子联系,动员劝说妻儿来监接见,第三次通话后,妻子终于冰释前嫌,答应前来探监。三天后在接见室内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事后王犯不停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以后要多努力改造,回报妻子,回报警官,由于王犯表现积极,监区决定让其担任事务犯,协助干警夜间巡查,王犯的干劲更足了,他心里也踏实了。罪犯蔡向前,是监狱出了名的顽危犯,到监狱15年未减刑,调到老病残监区,监区制定了转化方案,对其进行思想攻关。一次,蔡犯向监区干警报告自己的弟弟在谈生意时候胳膊受伤住院,不知病情如何,很担心弟弟,不吃不喝,监区领导决定实地走访,他陪同前往蔡犯家中了解蔡弟伤情,并将其身体状况拍成视频带回监狱在电视上播放,蔡犯看到弟弟伤势好转后,情绪一下稳住了,蔡犯在此事中深受感动。在干警的鼓励教育下,半年后,蔡犯被用为杂役犯。在2014年春节监狱开展的“迎新年、思感恩、促改造”系列教育改造活动中,蔡犯用生活废料手工制成的富有浓浓亲情的贺卡寄送给家人,表达了真诚悔改、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的美好愿景,为亲人送上新年的“特殊的祝福”。这份“特殊的祝福”也引起了省电台“法制微前沿”栏目的关注,并在春节前夕热播,看到自己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满意地笑了。
担当,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更是迈向辉煌人生的垫脚石。
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调任教育改造科,担任监狱教育宣传等工作。凭借着对工作敢于担当和勇于创新的深刻理解,很快就适应和胜任了这项工作任务,快速成为青年干警的排头兵,特别是在以“关怀促教,从心做起”命名的教育改造精品工程的创建过程中,他全程参与了精品工程方案策划、资料准备、组织实施及申报资料汇编等事务,再次展现出他的担当与创新,也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担当、创新背后的艰辛与成就。他跟随监狱领导深入汉中、红石岩、汉江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借鉴他人之长,主动向领导汇报,听取意见,并结合全省监狱“教育改造精品工程大推广”的精神,制定了《富平监狱2014年教育改造精品工程大推广实施方案》,为推动教育改造质量提升积极献言献策。
创新是一种毅力,一种追求,是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监狱宣传和教育工作,就是为监狱“洗脸、正冠”,裁剪监狱的时代衣衫。2011年,他按照监狱的部署安排,对“开放日”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撰写相关报道文章,分别在《人民网》、《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等媒体刊登;2014年初,他陪同记者录制的《特殊的祝福》节目,在陕西省电视台的《法制微频前沿》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服刑人员中间激发起一波强劲的改造热潮,这里面有他默默流淌的汗水和幸福的微笑;他参与的《关于创建老病残罪犯教育改造精品工程的实践性思考与探索》的论文,在中国监狱信息网刊登;在监狱开展的“迎新春文艺汇演”、“中国梦・青春梦”等活动中,有他朝气勃发的身影,有他响亮激扬的声音,更有他收获的笑意。他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在全监开展“限减犯”针对性教育调研,随后又参与了《中医文化对教育改造罪犯的现实作用及指导意义》这一省局批复的调研课题。一个接一个新的任务、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青春之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磨砺下,愈加光芒四射。他连续几年被省局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两年被聘为特约记者。
担当莫言苦,创新正其时。朴实无华、热情执着,浑身洋溢青春活力的他,历经四年职业风雨的磨砺,已逐渐成熟,在监狱警察这一职业和光荣的使命中,践行“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的工作理念,让青春之花在最美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绽放。(文/王卫)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