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际关系核心要素是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心理学称之为“共情”的能力,人本主义导师罗杰斯称之为“同理心”。当一个人被“我执”所困时,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问题的,这样自私的表现无法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想培养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前提是要区分“人”与“我”的界限。打个比方说,当接受别人的感谢时,中国人常常会说:“别见外,自己人。”这是一种客气和礼貌,但也反映了在我们的文化中容易产生人际边界不清的问题,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人我一体感”,客体关系心理学称为“共生”,这是一种未分化的、不成熟的心理现象。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很难能站在别人立场想问题,反而容易产生对别人的过度苛求,将别人施予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应当,不需要感恩与回报,甚至是可以无视的。
在“内观”中,要求内观者检视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以第三者(内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他人与曾经的自己发生的事。当内观者在“内观”过程中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时候,导引师会提示“对方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情如何?”、“你这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内观”越深,内观者越能发现自己过去太固执己见,越能发现过去自己认为“他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原来是单向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把“他人”和自己分开来,把他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格去观察,去回想他们为自己付出的爱与关怀,学习从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逐步培养出共情的能力。换言之,“内观”是要打破过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体”的感觉,内观越深,则人际界限也越明确而有分寸。
“共情”能力是“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就是自己和别人的连带感,即社会关系。人们正是在与社会关系人“共情”的基础上产生与他人的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甚至产生被边缘、被抛弃的自我否定感,进而可能发展出反社会人格,或其他的人格障碍。因此,从“内观”的观点看,“内观”带动以爱为基础的“同理心”,使内观者与他人产生连带意识,最后克服存在的空虚与孤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爱别人。
需要说明的是人际关系的界限感与连带感,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没有界限感就无法产生连带感,连带感产生于是两个独立个体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