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孔孟文化在中国不可取代,在世界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品牌当首推儒家文化。一个城市亦有它的文化品牌,远的不说,比如宜州市,就打响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同理,一座监狱当有它独特品牌文化。纵观当今监狱文化,精彩多精品少。监狱文化建设虽不断迎来发展势头,但自身文化品牌形成尚处于初级阶段。
监狱文化品牌不兴,大概与中国监狱发展史有关。中国监狱在古代要说留人印象的,恐怕是严刑酷吏。历代的各种酷刑,加上屡见不鲜的“莫须有”,使得人们对监狱充满了恐惧和愤怒。监狱的历史对老百姓来说是黑暗的历史。封建王朝黑暗的监狱,怎堪当“文化”二字,更无以谈及品牌。同样,国民党的监狱亦是黑暗不堪,别的不说,一个“渣滓洞”戕害了多少仁人志士,何谈监狱文化之有。
新中国监狱走过几十年的春秋,很长时间停留在“管得住,跑不了”的水平,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监狱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当年“优待俘虏”政策,特别是对伪满皇帝溥仪等的特赦,已说明新中国监狱在起步时,已贯穿了儒家文化意识,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宽严相济的理念“化”成天下。
尽管至今“文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监狱文化也概如此。但文化“育”人和“救”人的作用是明确的。监狱的发展,监管安全稳定无疑是第一位,与之相辅相成的一定是文化育警,以文化人。而品牌文化更像强力粘合剂,能产生巨大的磁场,形于中而发于外。文化品牌建设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它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水到渠成塑造一个团队的整体形象,进而促就一个事业的健康发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长效机制”吧。
监狱警察是“站在火山口”、“守着炸药库”、“与狼共舞”的一群人,与监狱本身一样于社会更多的只是神秘。没有树立品牌文化,自身“广而告之”较少,监狱警察的形象,监狱工作的发展就难为人知,知而不全。细数一下,从全国来说,各警种中,监狱警察的确没有响当当的席位,这与监狱文化建设滞后和监狱品牌文化意识落后是有一定关系的。
目前,全国各省(区)监狱越来越重视监狱文化研究,愈来愈倾心监狱文化品牌的打造。一些省份的监狱文化建设早走在前面,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广西监狱工作从建国初期的“画地为牢”开始,60多年来全区监狱成功关押改造了大批罪犯,监狱的监管设施、监管条件和警察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罪犯的改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广西监狱工作者理当把60多年的光辉历程续写,把60多年的宝贵经验发扬。广西监狱工作走过几十年春秋,发展到今天,早已有了形成监狱文化的积淀,是打造监狱文化品牌的时候了。
算来,广西监狱系统文化建设平台不算少,警察在这些平台上互相交流,展现自我,成果喜人。但我们不应仅仅限于自创的几个平台展现风采。舍得下功夫培植监狱文化土壤,善于花心思营造监狱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传统的优秀文化“化”人,大力利用特色的地域文化“育”人。广西监狱文化塑造的品牌就会建设在更大的平台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文化本身,就是打造品牌的一种方式。值得称道的是,宜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打造、提升宜州监狱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基础。宜州监狱在教育改造中突出壮乡文化特色,利用“刘三姐山歌文化品牌”,不断整合创新,唱响了监狱改造山歌,这张文化品牌越唱越亮,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改造成果。
让一个地方“兴”起来的一定是文化。让一个地方“牛”起来的一定是文化品牌。监狱文化最能塑造监狱人民警察形象,监狱文化品牌最能展现监狱人民警察风采,监狱文化最能体现监狱工作实质,监狱文化品牌最能展现监狱发展成果。监狱文化需要品牌。树立起监狱文化品牌,必将有力地、长期地促进监狱不断发展。
20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