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

时间:2014-09-03信息来源:四川省雷马屏监狱作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其特殊性在于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其普遍性在于她不可能超阶级、超规律、超时代而存在,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必须居安思危、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处理好涉及执政能力建设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关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现实问题。党的执政理论必须符合执政实践的需要,党的执政实践必须以正确的执政理论作指导。

苏共亡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相互脱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深刻吸取这个沉痛教训。我们党在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上总的来说是统一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政的“四论”误区:一是必然执政论:认为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必然导致实践上的成功性,党的执政地位是与生俱来、亘古不变的,从而在实践中忽视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二是特殊材料论:认为党员干部都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百病难侵、百毒不染,在执政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党员干部的自律、自觉,忽视他律和监督,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三是自我优越论: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世界上的先进执政党,拒绝学习别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裹足不前。四是马列万能论:认为马列主义穷尽一切真理,可以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因而不善于学习现代社会科学知识,不善于把握先进的执政理论、丰富自己的执政实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使我们党的执政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进行理论变革和实践创新。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我们要在执政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掌握新规律、跨越新境界、开拓新局面,从而实现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的说就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借鉴和吸收的关系。既要适应世界历史的潮流,又要认识到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发展道路。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必须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先进执政党的成功执政经验和执政方式方法,要具备执政的世界眼光和创新意识。

二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但实现这一理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党的执政理论必须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从这个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离开民族的土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抽象地谈社会主义,很容易导致急于求成的思想情绪和超越阶段的现象。

三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是党的最低纲领,而完成这个任务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必须在面向最高纲领的同时,反映最低纲领这个现实,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等于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不能因为党和人民利益的广泛一致性,就否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矛盾性。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为了取得并巩固政权而存在的,都是为了一定的价值目标而奋斗的政治组织。党的利益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不管是从概念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客观存在,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党在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根本原则,但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今天,这些原则还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要把握好“四个属性”:

9  3  1  2  3  4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