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撑起一片蓝天

――记感谢平南监狱张惠勇同志先进事迹

时间:2014-09-07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他,监管服刑人员18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监狱系统先进工作者,却没有获得妻子过多的夸赞;他因责任心赢得尊重,但却给不了孩子更多的父爱。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是不悔的抉择。他就是感谢平南监狱现任生活卫生技术装备科科长――张惠勇同志。

张惠勇,男,1996年7月从广西警官学校毕业后到平南监狱工作,先后任办事员、科员、纪检专员、副科长、政治教导员、科长,个人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以及个人三等功一次。身高一米六八的他在人海中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监狱的监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他,迎难而上,转压力为动力,带领班子狠抓队伍建设。

记得那是2011年的1月12日,这天同志们和往常一样,正常上班、下班,不一样的是张惠勇同志直接从狱政管理科副科长提拔为监狱十一监区的政治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对于这样的提拔,他自己也没想到,“不可能!”这是张惠勇的第一反应。但监狱领导送给他一句话――“任命即到位”,也正是这句话开启了张惠勇同志在十一监区的工作之旅。

张惠勇同志报到当天,他到自己的办公室看了一眼就一头扎进监区,映入眼帘的是警察履职不到位、士气低落、监管工作松懈,服刑人员改造意识差,生产效率也不高,这让他顿时感觉的双肩的压力巨大。“如何提高监区警察履职能力?如何做好服刑人员的监管改造教育,维护一方平安?”不断在他脑中闪现。随着张惠勇在监管、劳动、教育现场几天的蹲守,他发现当务之急还是得由监区领导班子带头做起,只有班子做好了,才能带领监区的警察队伍劲儿往一处使;只要班子做好了,就能切实把监管工作抓紧、做好。于是就出现了张惠勇带着监区领导班子不着办公室,却在监区一线带头抓生产、注监管,和普通警察一起做好服刑人员教育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张惠勇的带领下,班子越来越团结,警察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履职能力大幅提高,服刑人员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随着队伍建设的好转,大家没有忘记夸赞张惠勇:“张教,不搞形式、不摆架子,跟着他干,心里踏实”、“张教能和大家一样奋战在一线,这个领导我喜欢”,对于这些赞誉张惠勇本人不知道,但他知道,只有监区的监管改造秩序稳定了,大家的心才能够放下。

他,在不断摸索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迎接新的挑战。

对于像张惠勇这样在监狱系统工作18年的警察来说,坚持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代名词了,然而如何在坚持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的人却是很少。

2011年,规范化监区试点工作在我监展开,但名额只有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究竟哪一个监区能够合格并出色的完成试点工作,监狱领导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把这个任务交给十一监区。得知消息后,张惠勇同监区领导班子都很高兴,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压力大,心没谱,怎么建?如何摸索?这一夜他同搭档在办公室制作方案,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彻夜未眠,回家早已被抛之脑后。第二天,一夜没有休息的他又和往常一样,早早的出现在了“三大现场”,找服刑人员谈心、与同志们探讨规范化监区建设,在同志们的眼中,似乎张惠勇总有忙不完的工作。经过一个星期的摸索,张惠勇决定,先从通讯员入手,把宣传的力量发挥出来,先在概念、意识上做文章,也正是这一个看似和 “规范”毫无联系的举动为后期监区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使得监区的试点工作验收一次性通过。

随着规范化监区试点工作的结束,张惠勇没有像大家一样松懈下来,他在思考,“既然规范化监区试点工作已经开始,就意味着创建规范化监区势在必行”,于是大家又看见张惠勇带领班子奔在监管一线,白天监区见他一身汗,晚上见他办公室里奋战到深夜,偶尔对监区服刑人员的晚休来个“突击”检查,这种毫无套路的抽检也让服刑人员送他“神探”的称号,同志们也尊称他为“实干家”。正是这样的实干精神,2013年全区规范化创建工作再次确定我监唯一创建单位在十一监区,并顺利通过区监狱局验收,从而成为全监的标杆。

在监管改造秩序稳定取得成效的同时,张惠勇同班子一起狠抓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为监区提高劳动改造效能和生产产值创造条件。工作中,他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抓生产,分工不分家,努力把劳动改造质量和生产产值提上去,一改以往落后的局面。在确保货源情况下,狠抓劳动现场管理,以纪律促进生产效益提高,在抓好纪律的同时,抓好货期、质量,努力抓好“7S”管理工作,2013年底,十一监区创建成了我监唯一“7S”管理达标监区。

他,朴素生活中的孝儿慈父。

从农场走进工厂,张惠勇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在陪伴父母和妻儿的平淡中度过,作为一个好儿子、一名好父亲,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始终尽到自己作为儿子的义务、父亲的责任,偶尔换来父母的一两句不理解和妻儿的抱怨,对张惠勇来说,也是促进他更好的去做一个孝儿慈父。

记得那是张惠勇刚做父亲的那年,因为不能够经常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他便把自己的父母从乡下接到自己的身边来,初次来到自己家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和一家人住在旧瓦房里,心里不免难过,不过还是忍住没有多说,但在吃饭时,屋漏偏逢连夜雨,饭桌屋顶上的瓦片突然掉了几片下来,对于这种现象在父母面前出现,张惠勇始料未及,他很心酸,但也习惯了,毕竟不是第一次,母亲却在一旁说了一句“这样的公务员住房比农村还差,还不如一个打工仔”,他对父母说“相信儿子,困难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件事情,父母在张惠勇家只住了几天就回去了,张惠勇觉得自己没能照顾好父母,在以后的日子里,张惠勇只要有空余时间就搭车回家看父母,如果因工作确实抽不开身,他也会隔两三天就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做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记得还有一次,张惠勇难得回家和妻儿一起吃晚餐,但中途突然接到电话说监区有突发状况,他甩下筷子就走,在出门时,却听见儿子跟妈妈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说话不算数,不能陪我,连吃一个完整的晚饭也不行!”张惠勇当时没有回头,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会理解自己,但在之后的日子,张惠勇每每有空闲时间都会坐下来看看儿子做的作业,听听儿子最近的想法。孩子和自己的距离逐渐拉近,张惠勇的脸上也露出慈爱的笑容。

这就是张惠勇,一个生活朴素,不摆架子,以自身为榜样的实干家;一个在岗位上默默奉献赢得大家尊敬的人,或许大家看不到张惠勇愁眉苦脸,听不到张惠勇唉声叹气,但却能看到他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听得到张惠勇在警察中赢得的掌声、赞叹声。耐心、细心、恒心,这是他工作的秘诀,也是新时代监狱警察的工作信条,相信他的事迹不是个例,更是一个个监狱人民警察的缩影。

(平南监狱  吕静/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