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宜州监狱建监30年

时间:2014-10-06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日月如梭。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广西宜州监狱建监30周年。

30年风雨历程,沧桑巨变;30年励精图治,奋勇拼搏;30年克难攻坚,春华秋实。在时间简史的长河瀚海中,3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沧海一粟。对于宜州监狱建设而言,却是一代代宜州监狱工作者满怀着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牢记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淳淳教诲,肩负着为党旗增辉,为事业添彩的神圣使命,立足特殊岗位,艰苦创业,忠于职守,无私奋献的奋斗历程,用艰辛的汗水、勤劳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实现了宜州监狱发展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革命导师列宁教导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回眸宜州监狱建监30年的岁月留痕,我们有必要回眸与宜州监狱建设休戚与共,戚戚相关的另一个30年,即原罗城矿务局建设的30年。因为,宜州监狱是在罗城监狱的底子上建立起来的,罗城监狱又是在原罗城矿务局的底子上建立起来的。

1954年至1984年,是原罗城矿务局建设的30年。原罗城矿务局的前身是罗城煤硫矿,始建于1954年,在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曾经下马,只留下12名留守人员。1966年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下又重新上马。1970年成立罗城矿务局,隶属广西煤炭厅,是广西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设计年产煤炭54万吨,核定生产能力27万吨,实际年生产量超过30万吨。在原罗城矿务局建设的30年中,全局干部职工克服罗城煤层薄, 回采工作面采高,采煤方法为单一长壁炮采落煤;掘进巷道大多为全岩及煤―岩巷道等困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广西各产煤矿务局采掘队上“纲要”竞赛活动中,单产单进都创造广西煤矿同等条件下新纪录,1973年,藕塘矿七三二快速掘井队1972、1973年曾3次全岩单孔月进超100米;桥头矿重点掘进队全岩单孔最高月进92.1米;矿务局全局平均全岩月进84.6米, 最高月进103.4米。采煤队单产,1973年北贯井采一队创煤厚0.6米月单产3275吨纪录。1974年四把三号采二队煤厚0.6米月均单产2299吨,最高月单产3053吨。 1975年,四把三号井采煤队煤厚0.6米月均单产2065吨,最高月单产3011吨;四把二号井采三队煤厚0.8米月均单产3325吨。1978年呼略矿采二队煤厚0.8米月单产达6679吨……。均为广西煤矿同等条件采掘队单产单进的前列。单采最大块煤曾在广西展览馆展出,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银应熬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为广西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4年至2014年,是宜州监狱建设的30年。1983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国家的治安形势,在全国部署开展“严打”斗争,全国关押罪犯的场所就显得拥挤起来。而此时的原罗城矿务局因为地处偏僻,煤炭滞销,矿井一直不达到设计年产量,运输路程远,成本高等原因一直开工不足。198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决定原罗城矿务局接受改造新人的任务,隶属关系从广西煤炭厅转到广西司法厅,从此,原罗城矿务局从单纯的煤炭企业变成了惩罚和改造罪犯的国家专政机关,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成功地完成了她的第一次新转型,开始了她的改造新人的历史征途。隶属关系改变后,原罗城矿务局始称广西罗城劳动改造管教队,1986年改称广西第一劳改支队,监狱法颁布实施后,1995年更名为广西罗城监狱。对外乃称罗城矿务局。

罗城监狱建监之后,认真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监狱法》、监管法规和制度,始终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率先在全区监狱系统成功推行创建现代化文明监区工作,率先在全系统推行狱务公开工作,得到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的大力宣传和报道,率先在全系统全面开展标准化建区创建工作,率先在全系统推行警察直接管理罪犯工作,率先在全系统开展女警对罪犯可视电话心理咨询工作,率先在全系统推行劳动现场“5S”管理工作模式等,建监以来,罗城监狱改造秩序持续稳定,2003年以来,监狱监管改造工作连续实现“五无”安防目标,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监狱积极对罪犯开展“三课教育”,成功地改造各类罪犯3万余人。监狱设立入监、出监分监区,强化对罪犯的入监、出监教育;设立服刑人员指导中心和“每周教育日”,由专职警察和兼职警察教员对罪犯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和技能教育;开展罪犯危险性评估、职业技术培训、普法教育教育、心理知识普及教育、人生前途教育等活动,强化对罪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使罪犯心灵得到安抚,安心改造,早日新生。1984年至2005年,全监罪犯平均改好率达98%,顽固犯转化率达57%,危险犯及时消除危险,罪犯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内,2.1万名罪犯获得减刑,300多人获得假释,300多名罪犯获得省级以上改造积极分子,6000多名罪犯脱盲或者获得小学以上毕业证书,7000多人获得劳动人力资源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技术资格证书。刑满释放人员改好率达到98%以上,许多刑释人员成为勤劳致富的守法公民。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担当履责。

由于监狱地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监部机关距离县城4公里,下属的8个监区分散于5个乡镇,从东面的三监区至西面的六监区相距30多公里,导致了监狱地处偏僻,设施简陋、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不便,管理不便,严重地制约着监狱的科学发展。2002年12月26日,根据司法部关于监狱工作“三个转移”的战略指导思想,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罗城监狱搬迁宜州市,并更名为“广西宜州监狱”。 从此,罗城监狱开始了她的第二次新的改造人的历史转型, 2005年9月15日,罗城监狱搬迁宜州市新址工程破土动工,奠基石的安放,标志着宜州监狱走向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快车道。

宜州监狱占地面积330亩,其中监管办公区170亩,警察生活区160亩。设计规模为押犯3000人的中度戒备监狱。监狱设施先进,监管综合楼、习艺楼、教学楼、医院、禁闭室、会见室、备勤室、武警营房、全覆盖的监控系统、电脑网络系统配套齐全,为宜州监狱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25日,经过7年的努力和拼搏,罗城监狱迁建宜州市新址工程竣工。第一批150名罪犯顺利押解到宜州监狱新址关押,10月28日到30日,经过3天6个批次,紧张、有序、高效的大规模押解行动,罗城监狱剩下的2635名罪犯全部平安押解到宜州监狱新址投入改造。这次大押解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罗城监狱已经光荣地载入史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成为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2010年1月,司法部正式批复广西罗城监狱更名为广西宜州监狱,标志着广西宜州监狱――这所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崭新监狱正式掀开她的面纱,翻开了她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宜州监狱正式启动运行,扬帆远航。

新监狱要有新作为。宜州监狱以创建自治区现代化文明监狱为平台,为载体,为切入点,大力提升监狱的规范化科学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平安、法治、文化监狱建设。围绕“七个新突破,四个新亮点”开展创建工作。“七个新突破”,即,一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促进解放思想,务求在谋早谋快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是要始终坚持法制统领,促进依法治监,务求在法治监狱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始终坚持安全为先,促进协调发展,务求在平安监狱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四是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 “教育改造质量年”活动,务求在文化监狱建设上有新突破。五是要始终坚持转型升级,促进监狱经济快速发展,务求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六是要始终坚持勤廉为政,促进队伍建设,务求在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与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七是要始终坚持民生为重,促进和谐稳定,务求在努力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提高监狱内涵素质,推动监狱工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快速发展,努力把宜州监狱建设成规划科学,配套完善,安全保障、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一流监狱。“四个新亮点”即,一是筑牢“三个体系”,即筑牢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狱内侦查三个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作用,让罪犯“不想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化”建设,让罪犯“动不了”,加大狱侦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让罪犯“不敢动”。二是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与检察机关的关系,与驻监武警的关系,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三是健全完善“一个机制”,即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制定绩效考核机制,把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压力,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实干与虚干一个样的问题,形成以贡献分高低,以实绩论荣誉,以实绩评价人的干事创业氛围。四是创建一支和谐警察职工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严管的同时要厚爱,对基层一线警察要多一份包容,省一份责难,多一份教育,少一份批评。深化工人队伍管理改革,逐步增加工人绩效工资,激发职工队伍创造活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