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朝红)提起马少江、刘娟夫妇,于田监狱的民警职工们就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直夸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马少江,回族,41岁,198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在于田监狱三监区工作。工作中他勤奋好学,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同事们公认的合格的监狱人民警察,刘娟是汉族也在于田监狱工作。两人自2000年相爱结婚以来,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诠释了爱的真谛。
好媳妇胜过亲生女儿
马少江的父亲在他16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和心肌炎,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马少江小小年纪就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马少江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维吾尔族老人,生活很讲究,对孩子们也很严厉,因为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这个汉族儿媳妇刚开始怎么也不愿接受。每次刘娟看望她,她都爱理不理,刘娟根本就搭不上话。语言也成了她们的交流中的一个障碍。为了尽快与婆婆有情感上的沟通,刘娟就经常与周围的维族邻居、单位的维族同事交流,有意识的学习维语和维吾尔族生活风俗,回到家她坚持用维语和丈夫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娟的努力下,维语语言水平逐渐提高,并可以和维吾尔族正常交流了,也学会了许多维吾尔族的风俗礼节。婆婆对这个汉族儿媳妇也慢慢的开始接纳,一天看不到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媳妇。婆婆重病期间,脾气很烦躁,也变得多愁善感,每次提起往事就会伤心落泪,每当这时刘娟都会尽量说些高兴地事,转移婆婆的注意力,逗她开心。
由于监狱工作性质比较特殊,马少江不能天天在家,照顾婆婆的重担就全落到刘娟一人身上,面对多病的婆婆,刘娟即当儿媳又当儿子,为婆婆做饭、洗衣、洗头、擦身、收拾房间,刘娟整天忙的不亦乐乎。“阿娜(妈妈的意思)想吃什么?”“阿娜我扶您出去走走吧!”“阿娜我给您梳梳头吧!…”细微的关心常常把老人感动的掉眼泪。
为了让婆婆开心,赶走病痛的折磨,刘娟经常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陪她解闷,让她开心。因为刘娟心里明白虽然婆婆外表要强,其实她心里很寂寞。婆婆去世时,马少江正在中队值夜班,是刘娟和年幼的儿子在她身边陪伴老人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
好女婿胜过亲生儿子
刘娟的父亲在1999年脑中风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大小便都要人伺候。由于她兄弟都不在身边,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了刘娟身上。那时她刚调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一切要从头学起,工作压力很大。一边要工作一边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自从2006年刘娟的母亲因高血压撒手人寰,患有中风后遗症的父亲更是只能依靠刘娟照顾了。
马少江当即将岳父接到了家里。马少江对妻子说:父亲作为农场第一代开荒者吃了很多苦,该享受的时候,又中风了,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老人的痛苦,不能让他老人受再多的苦。由于刘娟的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刘娟照顾起来不太方便,对老人擦身、换洗等日常护理工作都由马少江来做。只要有空马少江就会陪老人聊天、下棋,推老人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给他讲身边发生的有趣事情,惹得周围邻居羡慕的对刘娟的父亲说:“老刘,你可真有福气,找了这么好的女婿,比自己的亲儿子还孝顺。”刘娟的父亲总会乐呵呵地说:“我有福之人啊,少江比我的亲儿子还要亲呢!两个儿子一年才能回来几回呀” 。有一次,刘娟外出培训,留下马少江在家。马少江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11时,准时抱父亲上厕所,服侍老人睡下,早上6点,闹钟响起,他将父亲房间打扫干净,服侍父亲的大小便,喂父亲吃饭,将儿子送去同事家帮忙送去上学……,尽管一大堆的家务事,但马少江对工作一点也没耽搁,他是监狱领导心目中最棒的分队长。